关系之五:与媒体的关系
处理与媒体关系的底线和本线是做好公司,别干坏事。但即便如此,怎样做才能让更多的人夸赞你?如今的时代,注意力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我入行时一度鄙视这种观点,不喜欢成天做噱头。可是到了今天,获取外界关注可能比设计产品还难。有人说,我的产品一出来就一定有关注度。其实不一定,还有竞品存在,你如何先声夺人?其实很多时候正是媒体关系决定的。
所以在早期创业者团队中,需要有人能处理媒体关系,或者尽早聘用擅长做媒体关系的公关。
今天很多投资者告诫创业者要低调研发,千万别让人知道你。有没有道理呢?非常有道理,但是这不代表你的公司也要完全默默无闻。
我认为,早一点对外透明,可能对你的团队以及你在未来市场中获得更多资源是有帮助的。希望创始团队能够早一点意识到,恰当地处理媒体关系,讲自己的故事是值得的。就我自己而言,出去演讲、接受记者采访,根本没有半点荣耀感,但我知道我有责任做这件事。如今有人写蓝港,写斧子,写王峰的成长史,我都不敢看,不少文章吹捧上了天,我寻思我有那么好吗?看到负面的信息,我又寻思我有那么差吗?
既不要把媒体报道当成荣耀,又要积极参与到媒体的报道过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因为它是你的使命之一,让你的企业被众多人所知道,至少让行业了解到你,有人会慕名而来,看有没有机会合作。我在多年创业过程中,的确很多人投奔我,我后来想了一下,可能因为创业伊始我们就被媒体包围了,当然过度曝光也不好。
如果不断地对公众发出一些对自己有利的声音,对你吸引人才大有帮助。应聘者会觉得我看过你的故事,知道你们怎么走过来的,甚至会说我搜索过你们,我觉得你们挺有意思,我记得你的哪句话,我有一个观点想跟你分享,或者我有一个疑惑想向你求解……那么你和应聘者就进入到一个特别良性的沟通轨道中,而不需要费力地去向他解释。
再小的公司,都要尽可能学会讲故事。要珍惜媒体资源,不用早期就找一个部门天天帮你轮发所有稿件,不用请几十家媒体天天轰炸式地报道你们的业绩,也不用CEO成天泡在媒体关系里,好像没人报道就觉得很不安,而是要真正想好你要做什么,找一个能听懂你故事的人去帮你写,这是有价值的。
我最近发现有很多创业者,先自己申请一个公共账号,写一篇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为什么要改变现状,其实大家对这样的人还是很好奇的。如果你写不明白,就找一个好的媒体来帮你表达。
此外,我自己总结下来,媒体关系做得好的初创公司确实更容易融资,凡是公众影响力很强的人物,拿A轮融资非常的轻松,因为他有自己表达的方法,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影响力,自然会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关系之六:与政府的关系
今天我们做企业,离不开和政府打交道。但我认为,创业者在早期依托和某地方政府关系就可以创业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大学毕业以后,父亲最希望我当政府官员,但我没有,老人心里很失落,因为在他那个时代,从政才是牛的,而不是经商。但是他没想到,今天我们还能上市,这就是时代不一样了。
在中国的大环境下,保持好的政府关系的确很重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要尽早建立沟通机制。
创业初期我把公司注册地选在北京的石景山区,因为有人说石景山创业方便。我办理公司注册时就见到了石景山区副区长,到今天我都记得,那位副区长大姐对我有多好,她说尽量减少注册流程,尽快让我们拿到执照。当时我特别感动,因为最初觉得注册企业哪有这么容易,在当时办个执照都很难。
现如今,整个政府服务体系已经建立起来,现在的创业者们处在一个极好的政府关系的温床中。如果你有一个合伙人善于进行政府关系沟通,对于公司来说是有好处的,但绝不意味着他要成天去跑会、混资源、要政策,这些想都不要想。
当公司开始起步并遇到一些敏感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有能力去跟政府协调,这比自己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被处罚要好得多。
今天做互联网的公司在早期可能都打过擦边球,谁敢保证说自己完全没有打擦边球呢?很可能更为严重。但问题是,如果大方向你抓得不错,只是小细节犯了错误,那政府不会把你“打死”。如果企业在早期就被政府“打死”,真的是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
你要把政府当成遇到麻烦时帮你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遇到麻烦时把你折腾死的人。要想办法维护政府关系,让你接触的领导、公务员们,能够在你遇到麻烦的时候帮你解决问题。
我在过去创业过程中没少遇到麻烦,我都让同事厚着脸皮去找他们,其实我也挺不好意思的,但我后来发现主管部门的领导,听了我们的事情后都非常着急,因为公司发展好坏与所在区域的税收收入相关,与他一心想培养的明星创业者相关。如果你已经做得很成功,他们都把你当宝贝。
要找到一个好的机制,尽早沟通,可以避免很多问题发生。一旦遇到问题先与政府部门沟通,而不是自己关在屋里跟几个合伙人商量怎么逃避,这一逃避问题就更严重了。
在中国做企业,千万不要因为没有处理好政府关系而死于非命,那真是悲剧,我不希望将来在互联网领域还看到这样的悲剧上演。
关系之七:与对外合作伙伴的关系
我做硬件时就发现,搞不定供应商怎么办?他可以威胁你,给了钱他也可能勒索你,因为你没这个东西就搞不定。创业者如果不在乎与对外合作伙伴的关系,将来会是一场灾难。
在创业起步到发展过程当中,如何能真正寻求到合作伙伴的支持,是一件工程性的问题。合作伙伴的共赢关系是一种契约,甚至是未来长远业务上的一种紧密关系,大家彼此互不可缺。
老一代的企业家有非常多深刻的教训。对于当年PC行业的奠基者来讲,乔布斯和比尔·盖茨都是同样优秀。但早期的苹果没有开放,完全凭自己,所有的核心技术,甚至连软件也想自己做;而彼时的微软将软件装到IBM机器上的同时,把自己的MS-DOS开放给了所有的PC厂商。苹果和微软曾经有一段蜜月的合作,但是很快就掐架了,直到乔布斯可怜巴巴地重新回到苹果,痛苦万分而又不得已跟比尔·盖茨打电话说“咱们再合作吧”。微软当时形成的霸业就是用合作换来的,所以说,与外界合作伙伴的关系很可能决定你的命运。
通常创业初期找到的合作方可能比自己更强大,所以要理顺彼此的关系结构并不容易,需要自己对产业有洞察能力,而不仅仅是拉关系。我之前告诉我的同事,不要为了能够在手游渠道里换流量,就让我陪吃饭陪喝酒,其实这些都没用,真正好的合作关系是你怎么帮对方赚钱。
英特尔总裁安迪·格鲁夫面对公司业务转型,面对日本企业的竞争压力,选择与PC厂商合作,彼此肝胆相照,坚持20年赚得盆满钵满,依靠的就是他与合作伙伴构建起来的联盟。安迪·格鲁夫的著作《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就非常值得一读。
再回过头来看苹果公司的后期发展,当乔布斯返回苹果时,他远不是大家看到的那个偏激的文艺青年,他已经在对产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他放下自尊,主动找到美国唱片业巨头一起分钱。在iPhone热卖后,苹果公司率先考虑的是与开发者的关系,在其内容平台与开发者保持收益的三七分成,一下子就把所有的开发者都吸引过去。
你有没有办法让一群人给你赚钱,这群人就是所谓的合作伙伴。广义来讲,连你的员工拿你的股票期权,都叫做合伙赚钱。我觉得现在合作伙伴、商业伙伴太重要了,如果我们能在初期就建立这种合作模型,会有机会改变更大的事情。
世界的秩序,包括未来的工业被互联网连接以后的各种利润模型,未来都将重新分配。国人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普遍有些急功近利,譬如国内的很多应用商店,与开发者的关系就很不好。
如果我们在发展初期能让合作伙伴赚很多钱,自己赚较少的钱,而是堆积更多用户在自己手里,这是完美的业务,合作伙伴才能实现共赢。淘宝网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我认为,早期的合伙人是“A+B”的关系,现在的合伙人是“A+X”的关系,X 就代表大众,或者代表某一个更大的链条上的一群人。
“生态体系”是今天特别流行的词,从本质来讲,其实是合作伙伴利益的重新演绎。我们日后做所有新业务,思考新创业的时候,都应该把合作伙伴的结构,放入公司整个战略结构的生态中考虑。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企业战略。
关系之八:与竞争对手的关系
完美地处理竞争对手的关系是创业时非常重要的状态。我在创业之前做过应用软件,应用软件面临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工具,具备一个单一的功能和一个明确的业务方向,一定会直面竞争对手,你做的一切事他都惦记。如果你遇到这样的竞争对手,恭喜你,你的人生也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因为他时刻提醒你,不要出现纰漏。
有的时候,你做一个市场,没有敌人是一种不幸。很多创业者没有大成,是因为没有找到强悍的敌人。没有强悍敌人,可能是因为你这个市场太小了,别人懒得干。好市场永远是强敌如林,当你进入这个市场,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对手盯着你的时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
很早以前我读过一本书《欢喜冤家: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争霸实录》,正如书名所述,两家可乐是欢喜冤家,在彼此打仗的这么多年里,其他的对手全死光了,而他们两家吵吵打打,最后却成了市场上的霸主。
今天一线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与敌人杀出来的,即使委屈做了老二,投资人也说你们得合并,然后实现财务自由,其实这是双赢的。
当年我在做金山杀毒软件的时候,与竞争对手打得铺天盖地。你更新一个版本,我更新一个版本,你骂我杀毒不管用,我骂你毒里带毒……最后在软件零售市场,甚至到了“约战”的程度,这些经历堪为我人生中的一段小说。
我们早期打了多年的竞争战,后来做游戏再没直面相争了,因为你玩游戏,他拍电影,还不至于跑到院线火拼一把。我后来再没出去打仗,很多大佬还挺替我惋惜的:不打仗,活得开心吗?这也说明一个强敌给我们带来的帮助太大了。
如何看待竞争对手?我的看法是,如果你能够在一个领域里很快找到一个竞争对手,很重要,它能让你整个公司的员工明确自己的方向。
如果一个公司老大明确指出竞争对手,还擅长上下动员,员工都具备强烈的对手意识,把某家公司作为竞争对手,你的公司上上下下一定都处在兴奋的打仗状态。
华为手机是华为进入电子销售品的第一战,也是任正非非常不想打的一个仗,但为什么打这一仗?为了死卡竞争对手。但不得不说,华为反击移动市场的这场仗,打得真是漂亮。
华为早期学小米的所有东西:怎么办发布会,怎么写新闻稿,他们早期不懂消费市场,更不懂互联网。我曾问刘江峰(时任华为荣耀总裁),他对我讲,“我们进来就是死盯,放下一切自尊。”后来我在小米早期创始人黎万强那得到了印证,黎万强说,“华为这帮人学习能力太强了。我们干什么,华为就干什么,压着我们干,逐渐就到了第二的位置,后来甚至反超。”
所以,如果有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还处在一个早期市场,市场窗口有相应空间,你可以一搏,太值得干了。
竞争对手是创业者挥之不去的一个关键词,但千万不能找太low的竞争对手。既然决定以生死相搏,得盯个大的概念,盯一个值得你去打、去学习的竞争对手。
从竞争对手身上我们能学到些什么?我已经不再说竞争对手是“天地君亲师”,其实我应该觉得叫“天地君亲师敌”,敌,意为竞争对手。
我最后的结论是,一定要把对手当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