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屏障式3D技术也被称为视差屏障或视差障栅技术,其原理和偏振式3D较为类似。光屏障式3D产品与既有的LCD液晶工艺兼容,因此在量产性和成本上较具优势,但采用此种技术的产品影像分辨率和亮度会下降。

光屏障式3D技术的实现方法是使用一个开关液晶屏、偏振膜和高分子液晶层,利用液晶层和偏振膜制造出一系列方向为90°的垂直条纹。这些条纹宽几十微米,通过它们的光就形成了垂直的细条栅模式,称之为“视差障壁”。而该技术正是利用了安置在背光模块及LCD面板间的视差障壁,在立体显示模式下,应该由左眼看到的图像显示在液晶屏上时,不透明的条纹会遮挡右眼;同理,应该由右眼看到的图像显示在液晶屏上时,不透明的条纹会遮挡左眼,通过将左眼和右眼的可视画面分开,使观者看到3D影像。优点:与既有的LCD液晶工艺兼容,因此在量产性和成本上较具优势。 缺点:画面亮度低,分辨率会随着显示器在同一时间播出影像的增加呈反比降低。

视差屏障式3D 立体显示萤幕,是在萤幕表面设置称为「视差屏障」的纵向栅栏状光学屏障来控制光线行进方向,让左右两眼接受不同影像产生视差达成立体显示效果,由于左右眼视线通过前置式光学电子光栅面板的角度不同,因此会看到后面萤幕的不同部分,就能让左右眼看到各自的画面产生立体感。
这款PM5950 3D没有颠覆光线干涉,控制光栅的角度,用软件实现2D/3D切换。流明最后只降低了20%,加了容错算法,有了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