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国际大都市不仅是国际化的,而且是全息性的。美国城市社会学家萨斯基娅·萨森提出了所谓“全球城市”的新概念,将全球化与大都市研究结合起来并被广为接受。实际上这个概念还仅囿于外在的经济与社会描述,我想用个更内在的概念来深描城市生活的特点,那就是“全息城市”。
为何提出“全息城市”呢?这是由于,电子媒介正在改造大都市的显隐结构,网络空间也成为了城市空间之外的复合时空,如今的城市文明,不再是“硬性”的而在逐步趋于“软化的文明”。当然,“全息城市”在全球化的情境当中,更容易得以实现,全球城市一般都是全息城市,但是全息城市却未必都是全球城市。
全息(Holography)的拉丁词源, 即为whole与drawing的复合,就好似是全维度图景一般来呈现对象。然而, 全息这个技术术语,原本指的是重现物所发射的衍射光,当在不同位置观测该物之时,其所显现的图像也会随之变化,由此可以得到三维立体的整体图景。全息的城市生活也是如此,它本身就是立体而多维的,特别是在网络革命之后,每个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人,从中都得到了从身体到心灵的深度感受,他们所获得的感知却是千差万别的,但城市生活的整体却得到了完整的呈现,这便是“全息城市”的新生活。
当我们说“打造”城市生活美学的时候,似乎“打造”一词更多具有了工业化的机械内涵,但后现代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观。在后工业时代的语境当中,我们更应倡导一种“审美生态学”。这便意味着,生态未必就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一种“文化的生态重塑”。
当代的生态学概念早已摆脱了原初的生物学意义目前正在成为可以用以理解人类与其文化环境关系的基本概念,这就是环境美学越来越注重的 “文化生态学”的新方向。原本的环境美学只关注自然环境,后来才逐渐拓展到人类环境的疆域。当我们使用“审美生态”的眼光来重思人类生活的时候,生态就已经脱离了传统的生物与地理的意义,从而转向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类生态系统”,如果具体到城市的话,那就形成了所谓“城市生态系统”的问题。
这种城市生态学,一方面注重城市与自然的“能量交换”,就像赣州古城那种完美设计一样;另一方面则注重人对于城市有机体的依赖与互动关系,这种关联就构成了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生态关联”。当我们打造“全息城市”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将一座现代大都市当做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来设计。一座全息城市要成为一座“生态岛”,而设计也要为“审美生态”服务,设计在全息城市的建构中应无所不在,由此,全息城市才能生成自己的“生态圈”。
“2013上海艺术设计展”提出“美学城市”的主题,本身就是个重要的“城市创意”。从主创者的宏观规划与微观实施中,可以透见到一种全方位的“城市美学”规划方案,这对当今中国乃至全球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建构而言,无疑具有某种示范意义。审美已成为衡量我们日常生活质量的中心标志, 或许“以人为本”还只是设计人性化的基础性要求,而“以美为本”才理应成为设计更高级的核心标准之一。
应该说,“美学城市”艺术设计展,沿承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基本理路。有趣的是,世博会主题的英文翻译“Better City,Better Life”(更好的城市, 更好的生活),并没有凸显出中文主题的原意,因为城市不仅仅让生活更“好”,而且还要更“美”,这才是“美好”的全面内涵。在这个意义上, 2013上海艺术设计展也走在同一路向上——“设计让城市更美好”,而且,通过设计来熔铸当代城市美学的这种思路,可以说是从审美的角度拓展了世博会的视野。对“美学城市”的塑造,加上城市美好生活的前提,也就是要打造出一种新型的城市生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