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IT又火了,不过,这次可不是因为其著名的校友温子仁又拍了什么电影,而是人家真的搞出了大事情。据悉,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团队共同研制了世界上最薄的全息设备,其厚度仅为60纳米,比人类头发薄1000倍。
看过科幻电影《阿凡达》和《星球大战》的同学对于全息影像的场景肯定都不陌生。作为近些年非常热门的前沿技术之一,全息技术已成了科幻片中的经典元素。
事实上,这项技术早已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只是碍于此前的全息设备都是大块头,因此离普通人还有相当的距离。不过随着超薄全息图的研制成功,全息设备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了。
够薄够轻好生产
近期,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以下简称为RMIT)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团队共同研制出世界上最薄的全息投影设备,这将有可能完全颠覆我们对技术的认知。
大多数全息图通过控制光的相位,让左右眼看到不同的画面,产生立体效果。但是,为了产生足够的光的相位,这些全息图需要光学波长的厚度。而RMIT的华人团队已经设法将全息图控制在仅仅25纳米,大约比人的头发薄1000倍,这突破了极限厚度。通过这一超薄全息设备,未来可以呈现裸眼可见的全息图像。
该项研究的最大价值就是可集成到日常消费电子产品中。这意味着不远的将来,全息影像这项高大上的功能将成为我们手机的标配。
此前,这一技术所面临的挑战是,全息图必须纤薄到足以使用现代电子设备来操作。因为,对一般的电子设备而言,传统计算机创建的全息图像太过庞大,而加入了这项技术后,这种超细全息影像克服了尺寸的障碍。
最重要的是,这种设备很容易生产(研发团队专门强调,制作设备的材料可以大规模生产,这里他们用到的是激光直写技术),并且能够创造出色的裸眼3D显示效果,
解决工程问题成未来主攻方向
鉴于此次历史性的突破进展,RMIT教授Min GU得意地表示,“3D全息投影技术在医疗诊断、教育教学、数据存储和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都将带来新的发展和变化,而这项研究就是这个技术革命中最关键的一步。
不过,虽然该技术前景光明,但在实际应用前还有许多工程挑战要克服。比如,如何让智能手机产生合格的光源?如何为智能设备打造可用的刚性薄膜?
研究团队对此显然早有准备,这项研究的主要参与者岳增记博士明确表示:“下一阶段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开发一种刚性薄膜,能够集成进液晶显示屏,以实现真正的三维全息显示。我们要将纳米全息设备的像素尺寸缩小至十分之一,甚至更小。除此之外,我们正在努力制备柔性和弹性的薄膜,使得全息技术应用到更加宽广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