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历史馆、企业展厅……案子海了去~工程投影新趣味全息投影,绝对让甲方惊艳,让观众赞叹。
与普通投影技术不同的是,「全息投影」可以投射在空气或实体上,真正呈现360度可视的3D立体效果。明基视界(微信号:BenQProjectors)简单粗暴地解释是——真能呈现一个「摸不着的实体」 。
这是你见到全息投影的第一个管道:电影场景。比如说《阿凡达》里对外星部落的立体地图。
比如说《钢铁侠》里的痞痞男主动态绘制的立体草图。
比如说《银翼杀手2046》的立体完美情人。
这些是电影里的印象,现实中很少有人会拍着胸脯承认:我见过「真正」的全息投影。这种状况,没准是因为有些展示方案让你想不到它是「全息投影」。
也就说,其实大家都见过。
一个为人熟知的例子是,2016年那场举世瞩目的杭州G20峰会。在专为20国首脑准备的西湖文艺晚会上,结群成队的芭蕾舞者献出一支「科技路线」的水上芭蕾,观之如惊鸿游龙,亦真亦幻,但仔细一瞧,会发觉玄机暗藏,翩翩起舞的芭蕾舞者可不全是真人,全息投影投射出的多位立体舞者,贡献了半数的舞姿。
实在太神奇了,让我们再看一次。
然后,我们也看看其他案例,有这样的蝴蝶振翅。
还有近年流行的婚庆水晶宫。
以及展览馆常见的360°三维立体投影,仿若倒金字塔形的琥珀标本。
这种「神奇操作」是如何完成的?首先得了解下全息投影的技术原理。
查阅百科介绍,是这么形容的:「全息投影」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
听起来有些晦涩,干涉和衍射意指的是通过光线处理方式,将局部光线进行迭加处理,理论上就会形成明暗不一的光波。
好了,这下我们至少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全息投影」其实是一个光线和阴影互相追逐的游戏,但对于它具体如何生成的结论依然含糊。
这需要追溯下全息投影的前世今生。
1947年,英国物理学家丹尼斯·盖伯Dennis Gabor在研究增强电子显微镜性能手段时,偶然发明了全息投影术,这项技术很快地申请专利,并获得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尽量用白话说: 只要影像有足够的亮度,投射到「半实半透」的介质上,「半实」让光线被干涉与折射、「半透」让光线衍射,其实我们看到的是映在介质上的影像,但因为看不到介质或说是忽略了介质,只看到影像,就会有如此如幻似真的效果。
这个理论是不是似曾听过?其原理基本上与「海市蜃楼」是相通的。高亮影像折射到半实半透的介质,衍射到了人们的可视范围之内,就成了这般迷幻模样。
1947年丹尼斯·盖伯提出这项理论技术后,十多年时间应用范围停留在学术研究,直到1960年激光被发现,投影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全息投影商业化应用才被提上日程。
基本上激光实现了足够亮度的影像,但为了「稳定呈现海市蜃楼」美景,投影介质就显得重要了。如何利用介质打造出效果精美、稳定、成本不太昂贵的全息投影方案呢? 这时「全息膜」被创造了出来。
全息膜问世于2001年,是用一种透明度很高(透光率>85%)的薄膜来反射全息影像,又由于周围光线较暗,薄膜本身看不清,所以能「以假乱真」。
它的具体方法是,将全息膜倾斜45°,通过底部或者顶部装置进行投影,在一块或者几块全息膜上折射。这样观看效果更加逼真,也可以在更大角度观看到全息效果,那些提供360°、270°、180°3D全息投影方案的服务商,正是择选了不同数目的全息膜。
展览展示的成功要素,在于能带给观众多精彩的惊喜感。 现阶段立体投影能创造的新鲜感,仍是备受期待,从奥运会开闭幕式到民间婚庆,全息投影的项目需求激增,特别是全息膜投影能创造的大、美、炫,预期将成为2018年工程领域一大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