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举行的2013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华明表示,我国高性能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研究和应用走在国际前列,这一技术对于提升我国重大高端装备的研发、制造水平意义重大。未来,3D打印技术在高性能金属材料关键构件制造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D打印作为一种新的制造技术,不仅是新产品研发的重要手段,更可提高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和性能。每种技术都有它的适用范围。高性能金属零件的3D打印,对重大高端装备制造具有重要价值,因为它可直接生产装备中的零件。
新材料和制造业密切结合,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其对未来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从大的领域说,高性能金属构件的增材制造,其核心就在于控制增材制造过程获得高性能高品质材料的构件。基于3D打印技术的高性能金属材料制造将为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带来比较大的价值。国家大飞机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也为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工业的应用提供了发展机会。
3D打印进入航空制造领域
据国资委网站最新消息,中国航天科工六院41所携手国内3D打印设备商,首次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出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环形点火药盒壳体,并顺利通过点火验证试验,标志着41所已具备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发动机环形点火药盒壳体生产的能力。
3D打印解决了点火装置复杂三维造型“看得见、摸不着”的问题,极大缩减了研制与生产周期,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材料浪费,最重要的是能够制造出一些传统生产技术无法制造出的点火装置壳体外形,有效推进了点火装置设计技术的发展。
就在今年7月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试验了有史以来第一个3D打印的火箭发动机部件。用3D打印技术制造配件耗时缩短,成本降低,优势明显。美国航空航天局表示,加利福尼亚州的航空喷气发动机-洛克达因公司(AerojetRocketdyne)采用“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实现这一壮举。首先,利用高能激光束将金属粉末熔化,再根据计算机设计的喷嘴三维模型将其“打印”出来。此次进行试验的喷嘴尺寸要比实用的喷嘴略小,但已经足够进行温度和压力的测试。
和传统工艺相比,新技术耗时短,成本低。火箭喷嘴对尺寸的要求极为精确,过去需要一年才能完工。不过,采用“选择型激光熔化”技术,耗时不到4个月就成功打印出喷嘴,生产成本也降低超过七成。美国航空航天局表示这项技术或可更有效的生产火箭发动机,为美国公司节省时间和金钱。3D打印技术能显著降低零部件的生产时间和成本,可能带来重大变革。
3D打印制造人体器官钱景无限
3D打印机可以用于制作人工气管,因为3D打印机很容易生产可以组成器官管状结构的环。研究人员们使用了生物相容性塑料材料打印这种气管,并且在小猪身上做了测试。
2012年的一月,英国外科医生们在一名病人卡伊巴的肺部植入了一个3D打印的气管,使他的呼吸道保持畅通。几年之后,这个人造气管会在体内自行溶解,到那时候卡伊巴自身的支气管就可以发育到能够维持正常呼吸的水平。
密歇根大学的格伦·格林(GlennGreen)医生和他的同事们认为3D打印机可以用于制作人工气管,因为3D打印机很容易生产可以组成器官管状结构的环。研究人员们使用了生物相容性塑料材料打印这种气管,并且在小猪身上做了测试。
研究团队先给卡伊巴的呼吸道做了CT扫描,用得到的数据打印出了一个模具。然后,他们利用这个模具制造了一个合适的、柔韧的套筒来固定呼吸道。最后一步就是将他的支气管组织缝在这个套筒内,该手术需要获得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U.S.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的应急使用许可。“装上这个套筒之后,我们第一次看到他的肺动了起来,”格林说。3D打印的医疗设备以及人体部件的应用才刚刚起步,但是格林相信这项技术有着“巨大的潜力”。
利用3D打印技术培育人体器官是再生医学领域的一大热门,目前正不断取得进步。借助于这项技术,科学家能够培育出仿真度极高的人造耳朵和鼻子等面部器官。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继续进步,他们将最终培育出可以进行移植的人造肺以及其他器官。现在,维克森林大学的3D打印机已经打印出肾脏原型。在其他一些实验室,科学家也在研究如何利用可降解支架培育人造心脏、肺部、肝脏和肾脏,让“定制移植”成为一种可能。
3D打印机械手臂功能强大
3D打印技术近年在受到防范关注的同时,其自身也在飞速发展。目前,科学家已经可以通过3D打印机制造出类似科幻电影《终结者》的透明机械手臂,这种最新假肢设计是采用透明塑料制造。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它看上去如同科幻电影道具,事实上是未来新款人体假肢。目前,3D打印机可以制作透明塑料质地的日常生活用品,因此我们能够十分详细地掌握其如何运行,这种精致的3D打印假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在伦敦科学博物馆3D打印展览会上展出,是此次展出600多件3D打印物品之一。
下面这款“终结者”手臂是由英国诺丁汉大学附加制造和3D打印研究学会主管理查德·海格(RichardHague)设计的,他和学生们展示了3D打印机如何制造这种结实的假肢,以及可移动关节和微妙传感器——类似螺旋形状的金属触摸传感器。
海格说:“这是一个实物模型,其电路能够探测到温度,感触到物体,以及控制手臂运动。3D打印技术赋予我们任意制造复杂、最佳外型的设计,我们的研究旨在聚焦打印电子、光学以及实现生物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或金融业,既是严峻甚而颠覆性挑战,又是宝贵可谓难得机遇。倘若应付不了、招架不住这一挑战,定然难逃“21世纪灭绝恐龙”的宿命。反之,倘若把握利用好这一机遇,可大大更新提升自我,凤凰涅槃。
1995年,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在美国诞生,互联网金融拉开序幕。如今,各主要经济体互联网金融更是方兴未艾,如火如荼。至于我国,有关互联网金融讨论与行动更可谓热火朝天,而有关看法又众说纷纭,做法也多少有些“各自为战”,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战国时代。究竟应该怎么看怎么做互联网金融?
“键盘鼠标”击败“水泥砖头”
互联网金融,顾名思义,即运用互联网技术与精神提供系列金融服务的新型金融。其“新型”非同小可,并非一般,而是具有革命性的新型。换言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及发展是一次金融革命,我们不妨称之为“互联网金融革命”。其革命对象无疑即传统金融业。诚如比尔·盖茨上世纪中后期所预言的:“21世纪传统商业银行将成为一群灭绝的恐龙。”何以如此?
其一,互联网之虚拟网点网络可很大程度替代银行之物理网点网络。网点多,网络覆盖范围大,是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优势,业界通常称之为“水泥砖头”优势。由于打造这样的基础设施并非易事,耗时耗物不说,增加一个网点,尤其是跨区域增加网点,获得监管部门准入,困难重重,因而哪家银行拥有了网点网络或“水泥砖头”优势,哪家银行就拥有了做大做强的基矗
而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其虚拟网点网络却可很大程度替代银行之物理网点网络,“键盘鼠标优势”让其“水泥砖头”优势不再,至少不再那样优势,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基础优势。正是这一替代效应,让互联网成为进入银行业的“不速之客”或“抢食者”。正如一位美国银行家本世纪初始所言:“虚拟市场业务正在吞食实体业务。”
其二,互联网金融更能突破时空局限,而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更灵活地服务更广大时空范围的消费者。互联网金融,依托全天候覆盖全球的虚拟网点网络,让消费者在任何地点,动动手指头,敲敲键盘,点点鼠标,就能支取任何地点的资金,办理远程银行业务,如此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更灵活地服务更广大时空范围的消费者,这是传统银行望尘莫及的。
其三,互联网金融还可大幅降低业务成本。早在2000年时,欧洲银行业测算其单笔业务的成本,营业点为1.07美元,电话银行为0.54美元,ATM为0.27美元,而通过互联网则只需0.1美元;一般而言,银行业通过在线虚拟支付的成本是通过物理分支机构支付的1/16到1/6。这样的成本优势空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摆脱“灭绝恐龙”宿命可凤凰涅槃
其四,互联网之大数据信息集散处理将大大提升金融业服务与风险管控之能效。互联网产生大数据,大数据推动云计算,而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集散处理,对金融业提升服务与风险管控能效又是至关重要的。大数据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实时分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了客户全方位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银行在营销和风控方面有的放矢。譬如,通过社交网络或电子商务平台可挖掘各类与金融相关的信息,获取部分个人或机构没有完全披露的信息。可以预见,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信息集散处理,互联网金融必将大大提升金融业服务与风险管控的能效。换言之,更高效周到服务与更安全稳健的金融业可期。
其五,“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融入金融业,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或将造就新的金融业态。这一互联网精神融入金融业,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将改变传统的融资模式,或将衍生既不同于传统间接融资,也不同于传统直接融资的全新融资模式,姑且称其为“互联网融资模式”。与此同时,将增进其与客户之间的了解、理解与良性互动,形成新的金融业客服关系及商业模式,进而造就新的金融业态。
其六,上述因素共同决定,互联网金融更能做到普惠金融。由于其可突破时空局限、可大大降低成本、有大数据、云计算信息集散处理优势以及“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之精神,因偏远分散、信息太少、成本居高、风险较大而很难得到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或能从互联网金融得到有效而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我们一直追求的普惠金融梦想,或能通过互联网金融而很大程度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或金融业,既是严峻甚而颠覆性挑战,又是宝贵可谓难得机遇。倘若应付不了、招架不住这一挑战,或把握不注利用不好这一机遇,定然难逃“21世纪灭绝恐龙”的宿命,一如以日升昌票号为代表的我国山西票据业,兴盛了一百五十多年,后因未能把握注利用好“电报金融”而成为灭绝的恐龙。
反之,倘若深谋远虑,从容应对这一挑战,把握利用好这一机遇,不仅可逃“恐龙宿命”,而且可大大更新提升自我,凤凰涅槃。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金融革命让银行家们彻夜难眠的理由。
吹捧“野蛮生长”是一种捧杀
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并不晚,招商银行于1997年率先推出中国第一家网上银行,仅比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晚两年。其发展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以网络银行、网络证券和网络保险的出现为标志,我国互联网金融经历了第一轮高速发展。
第二阶段是21世纪近10年以来,以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以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形式渗透到金融领域。第三方支付、阿里贷、P2P、线上融资、网络保险、移动支付等新名词、新金融模式层出不穷,它们都给传统金融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
近十多年来,我国网络银行客户数量和交易金额都呈快速增长趋势。就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的主流还是金融系所做。
“互联网金融”其实应当是“互联网”与“金融”两基因有机结合的“转基因金融”。金融系互联网金融之金融基因强势,互联网基因弱势;非金融系互联网金融之互联网基因强势,金融基因弱势,因而应当互相学习借鉴,并积极合作,取长补短,以共同做成“转基因金融”。
互联网金融毕竟是金融,因而不能没有金融基因,而最重要的金融基因即风险管控。因为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是承担并管理风险的行业,倘若管控不了风险,一旦失控,个别风险引发系统风险,乃至引发金融、经济、政治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笔者断不苟同当下对非金融系之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及“搅局”的吹捧,那不是爱之,而是捧杀之。
本人有关互联网金融的结论性意见:互联网金融,即运用互联网技术与精神提供系列金融服务的新型金融。既要看到其对金融业的革命性创新意义,又要保持理性,对其风险隐患保持足够警惕。
同时,金融监管也不能缺席,而应及时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监管视野,尽快构建包容两系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管体系,以形成有效金融监管与革命性互联网金融创新之良性互动,让互联网金融更安全稳健地惠及广大实体经济与社会大众。
一家成立近4年、定位于提供高端农产品的电商公司,至今仍未盈利。大订单将带来一笔可观收入,但公司现有的生产基地无法满足其需求,势必要扩张新的生产基地。这项投资,对于盈利未实现、营收有限的创业公司,该如何操盘?
广州QY是一家成立近4年的农业电商公司,定位为高端农产品运营商,为广州及周边城市的会员提供高品质农产品的宅配和礼品团购。
目前,QY在广东省拥有几家自营的合作基地,即租种当地符合标准的土地,雇佣当地有经验的农民进行种植生产,由公司员工进行管理。公司目前投入了几千万,但由于农业成本回收期较长,公司目前的年营收不到两千万,暂未实现盈利。
从明年开始,公司将有一个长期的企业订单,届时将为几家公司食堂提供长期的主食(米、蔬菜、禽肉)配餐。以现有合作基地产出量的情况,新订单势必出现供应量不足的情况。为满足新业务需求,并为扩大经营做准备,公司已在周边的经济不发达但环境较好的省份如广西等寻找新的合作基地,初期投入至少需要500万以上,如土地租借等硬成本。
虽然远离本部,公司同样需要掌控生产基地的情况,保证出品的农副产品达到高品质的标准。如果按照原有方式,选择雇佣当地农民种植生产有些不现实,一是投资成本高,二是远离公司本部管理成本也很高。但是如果不这样,也很难做到严格的品质把控。在公司还未实现盈利的情况下,怎样的投资方式,才能兼顾品质与成本?
三步满足成本与品质要求
目前市场应用较多的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这实际也是广州QY在使用并积极探索的模式。这种模式关键在于中间基地的运作,基地分为传统型自有基地、入股型基地、合同型基地、收购型基地四大类。自有基地的不足在于投资大,组织难度大;入股型基地在于农户承担一定风险;合同型基地的不足在于利益联结不紧密,农户积极性不高,对农户的组织化水平要求高;收购型基地的不足在于产品质量保障不足,竞争水平高。在自有基地的基础上,目前80%以上的企业采取了收购型的办法,既满足了进入成本低,又满足了组织要求简单的需求。
为此,个人建议分几步走。
第一步走“自有+收购”模式,满足了成本的要求,先期有效切入市场,但质量要求无法有效满足,这就需要从内部加强质量监控的组织建设和人员配备。
第二步走“自有+合同”模式,在资金形成一定优势,并在区域形成了一定影响的基础上,与农户在经营层面联接,保证了质量,稳定了货源,从而逐步降低成本,但农户的积极主动性方面需要公司从组织建设及宣传方面发挥更多功效。
第三步走“自有+入股”模式,QY在市场方面持续稳定且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股份制生产基地,通过契约稳定农户,与农户利润共享,从而更好地实现质量要求,逐步推动QY做大做强。
以集体土地入股方式合作
建议结合公司的整体战略和当下业务,操作此次投资,管理风险以达到投资目标:
首先,区分基地性质以降低成本。
1. 核心基地,属于基本品种和基础产能,采用自建、或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建设、委托农民建设长期报销三种。
2. 策略基地,属于配套品种和调节产能,建采购与物流中心,不要建设基地,最大投入就是租赁罢了。在公司尚未实现盈利的情况下,以最小的成本借地生产,满足业务需求,尽可能地吸收当地社会资源;同时,保持公司原有的高端产品品质和形象,加强公司对当地资源的利用和管控。
其次,复制成熟体系以降低投资风险。
公司已经在总部建立了成熟的管理体系,但这一体系面临移植的风险,这些风险体现在外部生产基地的土地租借方式、人工管理和费用等。因此,公司扩大经营投资的关键点是解决体系的复制问题。公司可考虑组建或委派一个对原有体系熟知的框架团队具体执行该项目,保持对原有体系的移植以及与原有体系的相对独立。
目前,公司对外地生产基地无法注入大量资金,关键点是降低项目的一次性投入。其次要在降低投入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利用当地资源,可考虑在保障当地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大农民在项目中的参与度,以保证管理成本的有效控制。
最后,采用集体土地入股聘用方式进行合作。
广州QY公司是以释放适当的股权代替现金支出来获取土地资源和人力。对土地原所有者—当地农民来说,是多种收益保障(工资+分红).
具体流程如下:1. 成立合作社或独立公司,对原有系统独立核算;2. 委派专业管理人员负责项目流程,控制产品质量;3. 允许当地农民以土地入股方式进入该合作社或独立公司,吸收优质资源;4. 当地农民可以在合作社或独立公司中担任具体职务,培养骨干,为进一步扩大盘子积蓄力量。
与当地成立合作社
QY公司走的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基地采用何种合作形式,是投资考虑的关键。建议如下:
案例中的新基地是为了满足大订单的需求,而且这部分需求量应该不超过公司总的需求量。所以,在公司整体还未实现盈利的情况下,短期内新基地不必完全自营。可以选择符合条件的土地,与当地农民成立农业合作社,共同经营该基地。QY不必向当地租借土地,只需以合理的价格让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提供符合条件的产品。这样,不仅省去了一大笔租借土地的费用,而且也省下了可能出现的雇佣农民种植的工资成本和较大的管理成本。
但是,管理成本的支出又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如何监督管理合作社的生产情况?QY可以向合作社派驻管理人员,将公司已有的溯源体系、监测体系运用到新基地,建立起新基地的相关体系。最好实现总部和新基地的后台数据对接,随时监测生产情况,这是对投资风险的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