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创新2012:新一代搜索涌现 开启3D打印时代

   2012-12-22 转载于网络佚名3780
导读

回顾2012年,新品迸发、移动商机涌现,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纪元,互联网的生存环境正在悄然改变,腾讯科技从纷繁复杂的现

回顾2012年,新品迸发、移动商机涌现,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纪元,互联网的生存环境正在悄然改变,腾讯科技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丝剥茧,为大家呈现2012即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世界的创新之举。

  【创新.2012之一】新一代搜索:再见了,海量链接!

  “关于理想我从来没选择放弃,即使在灰头土脸的日子里……”

  音响里传来一阵歌声,似曾相识却苦苦想不出这首歌的名字。这时,朋友拿出手机,点了两三下,过了几秒钟,他把手机递过来,屏幕上面显示着歌名、专辑、歌手,甚至还有歌词。

  这就是新一代搜索的典型场景。再不是费劲记住几句歌词,敲进搜索框,然后等待着网页跳转出密密麻麻的的链接。现在,你可以使用的是像Shazam、SoundHound这样的移动应用,让它们来聆听音乐,几秒钟后,答案呈现在眼前。

  未来,这样的场景还会不断延伸:出差在外,刚下飞机,手机上已经显示如何达到你预定的酒店;走在大街上,用手机摄像头对着商铺的店面,你看到的将是其他用户对它的评价指数;想着附近有什么娱乐消遣的去处,问一下Siri,答案有了。

  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里,搜索的入口不再局限于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在布满链接的页面中寻找自己需要的答案。移动设备所拥有的各类属性赋予了“搜索”更多展示的空间。地理位置、增强现实、声音、环境,都在帮用户更快获取适合他们自己的结果。

  有人说,如果这是一个更智能的世界,搜索是不是就会消失。不,它不会消失,只要有海量的数据和个性化的需求,搜索就会存在。只是它的外形、它对信息的分析、它对用户的解读在升级。所有的搜索工具都在更深入地理解你是谁,你想要知道什么。

  除了移动终端,PC端的搜索也在细分到新的渠道,比如Evernote搜索功能提供更多和用户相关性更强的历史信息、豆瓣书影音搜索提供更全面的垂直信息、社交网络搜索让用户实时了解最新事件的动向和评价,甚至浏览器的搜索入口因距离用户更近也在独占优势。

  在2012年,新一代搜索甚至开始变身为用户的“生活服务助手”。苹果公司的Siri和谷歌的Google Now已经在尝试着告诉用户:请忘记搜索框!虽然这两个工具还显得青涩和迟钝,但是在一个新趋势(财苑)下,任何一点小小的进步意味着未来更大的空间。

  就像Google Now所做的,它甚至在用户主动寻求信息之前就将用户需要的内容推送到他们的面前。这些信息和用户之间的相关性更高,距离更短。就在最新版的Google Now中,通过分析用户的邮件内容,可以推断出用户的行程,以此提供可能需要的内容。原先,你可能需要自己去查询出差所在地的酒店分布和评价,但当新一代搜索工具了解你时,它可以主动替你发出搜索行为并回馈信息。

  接下来,等待出场的还有Google Glass,这个即将带来更具颠覆性的人机交互方式会将这个世界的信息怎样铺展在人们面前还依旧停留在试验中。但对于这个连键盘都不存在的计算设备,搜索的改变将变得更加迫切。

  在热门美剧《破产姐妹》中,面对同伴的各种疑问,“吐槽女”麦可斯哀叹:“我原以为世界有了谷歌,再也不会有人问愚蠢的问题。”也许在新一代搜索真正来临时,这真的有望成为现实。

  【创新.2012之二】3D打印:走进个性化生产时代

  在3D电影开始逐渐成为主流之后,3D打印在今年也开始火爆。有国内3D打印界人士表示,今年是3D打印在国内开始萌芽的一年。

  现在关于3D打印的新闻已经很多,利用3D打印技术,人们可以打印出各种物品,大到汽车小到螺丝钉,甚至还有人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了真正可以使用的枪支。

  当然,以上这些听起来有些梦幻,但也体现出顶尖的3D打印技术已经拥有很强大的威力。

  目前3D打印机可以分为工业级产品和桌面级产品。工业级的3D打印机可以达到非常高的精度,完成复杂精密产品的打印,目前主要被用于制造行业和建筑行业来打印产品的模型。对这些行业来说,3D打印机最大的优势在于节省了开模的成本,同时也能快速看到效果。

  桌面级的3D打印机更多是面向个人用户或者中小企业。对个人用户来说,3D打印意味着个性化的到来。

  现在人们使用的产品大多是批量从工厂生产出来的,批量生产最大的原因就是为了摊薄成本。但是只要有3D打印机,消费者可以在家里直接打印自己需要的产品,同时也能做到按需生产。

  这个时候人们可能根本不需要工厂。原来负责批量生产产品的工厂会变成提供产品设计的公司,为消费者提供3D模型,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个性化的需求对工厂提供的模型进行修改,从而打印出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在这种状态下,3D打印机其实是让消费者同时也变成了生产者。

  不过这并不是说消费者需要完全自己完成创意、设计、生产的全过程,就好像消费者买了电脑但并不需要自己编写程序然后进行使用。在3D打印产业链中也会出现提供3D模型的公司,消费者可以自己建模,也可以下载模型,对模型进行个性化修改后进行打印。

  虽然3D打印无法实现批量生产,但却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一方面,3D打印不会产生多余的废料,因为3D打印是增量生产;另一方面,3D打印能做到按需生产,工厂不会再有库存的麻烦,同时也节省了运输的成本。

  当然,现在的桌面级3D打印机还无法做到理想化的状态。对任何一件科技产品来说,如果要能普及,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价格足够低,第二是对普通人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现在普通的3D打印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一台桌面级的3D打印机,目前售价最低还不到1万元人民币。这个价格对一些3D打印爱好者来说已经可以接受。

  目前限制桌面级3D打印机普及的主要还在于用途方面,而这方面目前最需要突破的是材料。因为现在可以用于3D打印的材料仍然十分有限。

  对于工业级3D打印机来说,目前已经可以利用金属、木材和玻璃等材料进行打印,但对于桌面级3D打印机来说,目前能够用于打印的材料主要还是塑料。而塑料制品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需求。

  但是3D打印机在不断进步,同时材料也在进步,塑料也可以做到非常柔软或者非常坚硬。事实上,在文章开头提到的用3D打印出来的枪支使用的材料也是类似ABS塑料的材料。

  随着3D打印技术和各种材料的进化,3D打印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速度可以会远远快于人们的想象。

  【创新.2012之三】移动地图来袭 等同于搜索2.0

  地图已是互联网最早的应用领域之一,但2012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地图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地图“元年”正式开启。

  这一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超过10亿,渗透率超过15%,为移动端地图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一年随着苹果和Google地图的“分手”,让地图行业再度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除了苹果和谷歌之外,国外的亚马逊、微软、诺基亚、AOL和雅虎,国内的百度、高德、导航犬、图吧、老虎地图、彩虹公交等都纷纷加入地图产业的争夺战中。

  这些事件背后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地图或等同于搜索2.0的大势所趋。

  所谓搜索2.0是指从原来由企业、组织等发布的关键字内容搜索转变为以人的行为特征方式进行搜索。

  苹果为何选择和谷歌地图分手?

  移动互联网时代,地图是一大关键入口,购物、餐饮、聊天、社交等应用,无一不调用它,其背后的数据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当前,包括社交巨头Facebook等都利用自身庞大的数据来做搜索,而苹果手中拥有丰富的数据,正可借助地图为从第三维度来瓦解谷歌等原来传统搜索的壁垒。

  此外,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使用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搜索面临危机。

  对于用户而言,一个体验的例子是:要在小小的屏幕上那更小的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然后等待网络跳转出来一行一行的文字链,最后还需要再睁大眼睛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链中找到需要的信息,繁琐的程序违背了“越来越懒”的用户体验本性。

  一种更轻便的以地图为核心的搜索成为潜在的需求。比如,用户在寻找银行、餐厅、酒店等时,可用地图直接以位置切入,无需原来的搜索引擎。地图附加的这些生活应用正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搜索2.0的概念。

  不过,并非所有场景中,地图都可取代搜索地位。但至少移动端地图已经融合了搜索的元素。

  调查数据显示,近40%的移动搜索是关于本地具体地点和事物。地图地理位置也为用户获取精准信息提供了多元且快捷的查找方式。因为地图服务可切入搜索,并将传统搜索从以关键词的入口变为以地点为枢纽和入口,从而带动周边。应用场景和操作形态随之改变,传统搜索的应用被部分取代和分流。

  从商业本质来看,在移动地图等同于搜索2.0背后也让地图的商业化方面具有较大想象空间。

  地图是定位服务和广告的盈利通道,对于移动设备的商业化至关重要。通过地图可知道用户在哪,就能在用户搜索诸如咖啡的时候为你提供本地的咖啡店地址,并且向用户提供相关性更高的广告信息。

  种种迹象表明,在产业环境大变迁中,一个围绕地图的搜索需求和商机已经出现,且看未来如何演变。

  【创新.2012之四】一图胜千言——图片社交网络才是王道

  十年前,文字内容重于一切,但现在,图片社交网络才是趋势(财苑)。

  图片轻于视频,重于文字,能更快速直观地抓住用户眼球。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拍照摄像成为手机标准配置,图片已经成为社交网站中用户分享信息的主要方式,社交网站“视觉化”趋势日益凸显。

  随著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交媒体也越发短小轻薄,从早前长篇大论的博客,到两句话更新状态的社交网站Facebook,演变到将发言限制在140字的Twitter和微博,现在则升级到图片的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和图片视觉社交网站Pinterest,交流转变为更仰赖视觉化。

  轻薄短小社交媒体迅速崛起

  社交媒体的每一次进化,都反映出人们希望在更短时间内,过滤更多内容,获得更多信息的欲望。图片能满足快速获取、处理信息的意愿。看看这两个国外网站的成长速度正印证了这个说法。

  以最近迅速窜起的Instagram为例, 2010年10月,Instagram正式登陆苹果App store,一推出就大受欢迎,仅用两个月时间,注册用户便突破百万大关,不到半年就获得千万用户,到了今年9月,Instagram注册用户数更是超过1亿。同时短短六个月的时间内,每天的移动访客从88万6千人快速飙涨到730万人,成长幅度是724%。每天有超过500万张相片上传到这个图片分享应用程序,在11月24日的感恩节期间,业务再创新高,分享照片数量达1000万张, 在最高峰时段,每秒分享226张照片。

  Pinterest也毫不逊色,Pinterest推出于2010年3月,如今,Pinterest的月访问量达到1。044亿次,仅次于Facebook和Twitter。自从2011年五月,用户访问量出现令人啧啧称奇的2702%正增长,同时根据Sirona谘询公司的资料,该网站成立后,达到每月一亿访问量的速度,超过了史上所有独立网站。

  拍照手机普及 用镜头记录生活更容易

  为什么近来图片社交网络受到热捧?很简单,因为照相并与朋友分享从来没有这么简单和有趣过!在每天的生活中, 随时都有值得拍照留念的机会,有了拍照手机与应用程式,透过镜头来记录生活不但简单而且容易。

  Instagram受到欢迎是因为操作简单和友善的用户介面。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手机快速拍照,而且成品看起来就像专业摄影师,也满足了大家的虚荣心。而其他形式的媒体,像是视频,无论在拍摄难度、分享和专业性的门槛都比照片要高得多,也让一秒钟变专家的Instagram成为社交圈的大赢家。

  图片社交网络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不得不提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化。现代人在选择购买智能手机时,很重要的一个判断依据就是拍照和上网功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可随身携带以及立即上传图片的便利性,都为像Instagram和Pinterest这类仰赖图片的网站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奠基石。

  移动互联用户成长推进社交平台进展

  放眼未来,美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估计在2015年,将会超越一般互联网用户,但这个转变在社交平台上进展得更快。

  这对社交媒体的未来有什么意义?网络让网民参与更容易,特别像是Instagram的视觉平台就特别占上风,事实上Instagram的移动用户已经超过Twitter。反观传统网站必须在他们的台式机与移动平台的用户体验上,做出更大的区别化,确保在移动介面上更流畅、下载更快速,但图片社交网站同时还可以利用地图定位的优势,以及近场通讯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甚至有像微信搖一搖找朋友的功能。

  品牌商机无限变现能力强

  在国外这些网站发展迅猛,而中国的后起之秀,像是美丽说、蘑菇街、花瓣网等的兴起,也引起投资界对这些以图片为主、结合搜索和销售的网站的关注,当中主因当然是此类网站的变现能力强大。

  根据流量观察网站Alexa,目前全球排名16的Pinterest,79%的用戶都是女性,而且集中在iPad跟Android设备,而在Pinterest最受欢迎的15大类别中,其中8成与商业行为相关。

  随著每个人花在阅读精美杂志与电视广告的时间越来越少,广告宣传照也正逐渐模仿消费者喜爱的Instagram模式,走向随性生活化而不再是摄影棚内精雕细琢的沙龙照。

  当服装设计师Rebecca Minkoff用Instagram拍下自己穿的鞋子,无心插柳的结果, 却意外受到用户的好评,接连带动该款鞋子热卖。

  Burberry、Coach与Tiffany等名牌也留意到这股趋势,纷纷聘请著名的街头摄影师,专为Facebook、Youtube和其他社交网站, 打造数码广告宣传活动。

  速食品牌塔可钟(Taco Bell)在三月推出多力多滋品牌的墨西哥饼时,他们注意到Instagram上有许多用户上载他们吃墨西哥饼的照片。塔可钟得到Instagram的同意后,在自己的电视广告中使用Instagram的商标和名字。

  塔可钟的首席市场营销官表示,主要目的是希望整个广告能看起来有Instagram的感觉。使用社交媒体形式的摄影技术并不是为了省钱,这些广告所需要的花费往往与传统广告相差无几。

  重点是减少广告中过度商业化的人工色彩,让顾客"喜欢"你的广告,愿意主动与朋友分享,自然会在社交网站上传播而不需额外的广告支出。

  一家小服装品牌在一个图片电子商务网站"欢喜"(thefancy.com),上载了左边这张指甲油照片,受到将近9000个"喜欢";相对于右边由巴尼百货公司的指甲油宣传照,即便巴尼百货在该网站上有近3万名追随者,却只得到1400个喜欢。这代表了民众要的是更贴近生活,不刻意造做的置入式营销手法,Instagram与Pinterest等图片社交媒体就成了最佳平台。

  品牌让此类网站能顺利将流量变现,并且有无限发展。这些公司需要有明确的形象和图像以呈现品牌的价值,而能胜过千言万语的图片正是最好的宣传工具。相信在未来的一年中,我们将会看到更多图片社交网站的蓬勃兴起。

  【创新.2012之五】语音经济:降低交互门槛 需解决检索问题

  如果要说 iPhone 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那实在有太多可以例举,但是如果从人机交互角度来说,iPhone 引发了两场重要的革命:触摸界面和语音界面。

  触摸界面的好处就是自然,正如乔布斯所说,手指是最佳的指点工具。同理,语音界面的最大卖点也是自然。从这一点上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机交互正在变得越来越像“人人交互”,语音类应用也正是顺应了这个趋势(财苑)。

  过去围绕语音的互联网经济更多还是停留在音乐领域,直到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语音才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移动设备上,语音输入相比文字都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智能移动设备都具有麦克风和音响,便于用户录音并播放声音。其次,智能移动设备受屏幕所限,不能很好的输入和展示文字内容。最后,是运营商的支持,比如移动网络的速度在加快,而数据流量资费在降低。

  Siri 是语音界面的代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可以直接通过语音输入指令,然后 iPhone 就会进行相关的操作,并且以语音和方式输出答案。这最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双手的双眼。

  另外,一些围绕移动社交应用也都加入了语音功能,比如微信;而一些移动应用更是开始主打语音,比如啪啪。语音元素的加入都使得沟通变得更加简单直接。国外的围绕声音打造的社区SoundCloud 也被誉为“语音Twitter”,当然目前社区里更多传播的还是音乐,并非直接用语音进行社交互动。

  语音比文字直接的原因在于,文字只是一种抽象符号,还需要大脑进行“解码”,但语音则更为本能。而更为本能的交互,就更加直接也更加自然。

  而目前智能设备的发展方向就是让交互变得越来越自然直接,并且都希望能够模拟真实的社交场景。比如两个人面对面交流,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就是语音。

  当然,面对面交流其实还包含了视觉元素,而智能手机也拥有摄像头。如果往这个方向去看,苹果推出 Facetime 实在具有先见之明。

  从社交意义上说,移动互联网正在真正打破地域的限制,让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这并不仅仅意味着信息的流动速度加快,同时也意味着,地球上任意两个人之间的沟通,都可以像是面对面交流一样。

  目前来说,智能手机上要普及视频通话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数据流量的问题),而且相对视频,语音也还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语音只需要调动人的耳朵,并不占用人们太多的注意力。这一点其实和汽车的流行让电台重获新生一致,人们在开车时,只有耳朵是处在没有被完全占用状态的。

  通常情况下,人们采用语音输入和获取语音信息的成本是最低的。但是要让语音真正流行,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对语音信息的检索。

  文字信息的一大优势在于易于传播和易于检索,通过搜索技术,人们可以轻松的在一本书中找到特定的一句话。但是语音信息目前仍不易被检索,这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语音转换文字的技术——这是一个挑战,但做手机输入法的公司显然也已经看到了这个机会。

  【创新.2012之六】社交网络再次进入私密时代

  有些故事不必说给每个人听,有些故事是该说给懂的人听。在公众社交平台之外的另一个空间,私密社交产品开始生长,帮助用户将自己的内容分享给那些“对”的人。

  在2012年的新产品市场,这些以“私密性”为基本属性的产品既包括Path和类Path产品,也包括一些以通讯工具为基础,随后衍生出社交平台的手机应用,如微信的朋友圈、Line的动态消息和KaKaoStory。此外,还包括针对细分人群的社交应用,比如针对亲人之间、情侣之间甚至邻里之间的互动工具。

  严格意义上讲,私密社交并非新概念,早已被熟知的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就是最基础的私密分享工具。但科技行业的发展趋势(财苑)仿佛被置于天平两端,在私密性产品发展成熟后,用户开始寻求公开性的大众化平台展示自我。在这里,用户之间确立联系并不需要双方的互相确认,这种允许单向关注存在的模式让这类产品被赋予了“媒体”的性质。每一个用户仿若一个自媒体,向外界公告着自己的生活、思考和经历。

  然而,伴随着公众社交平台的普及,用户人群的庞杂,人们在发送信息前开始变得谨慎。什么内容适合同事看,什么内容适合亲友看,又有什么内容适合自己的粉丝看。发送前的犹豫和掂量开始暴露公众社交平台的缺陷。

  于是,Path诞生,它开始告诉大家,在私密性社交产品中,你只需要和自己最亲密的人分享信息,而且好友的数量有所限制,虽然这个限制已经从最初的50人上升到了150人。但Path的初衷就是希望减少信息分享的噪音。当用户只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建立联系时,他们分享的压力更小也更随意。

  而在中国,私密社交应用的成长也与媒体属性愈演愈烈地公众社交平台有关。以微博为例,当过多的媒体和公众名人只是把这个平台当成一个发表新闻事件、评论、段子和公关的平台,更多的用户也只是在浏览而非主动参与,就如同他们在阅读新闻,只是当他们读到兴起时,最多也只是点个转播。因此,当用户之间的社交行为逐渐降低时,这个平台将更难激发用户主动贡献信息。这也为国内个人化的私密社交提供了发展空间。

  但在私密社交产品不断催生的趋势下,一个事实却不可忽视: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私密性社交产品已经充分证明了自己的成功。因此,在这里,我们还是需要在反复地尝试中自问,私密性社交产品市场是不是还没有迎来自己最好的发展节点。

  在中国的社交产品市场中,也许,和你真正关系亲密的人,他们甚至还没有智能手机。当你需要和一些亲密的朋友联络时,一些已有的交流工具,如即时通讯工具或邮件,又完全可以满足一部分私密社交产品的功能。

  因此,不得不意识到,这个世界的数字化进程还并没有想象中成熟。也许,当数字化生存成为真正的常态时,人们才能更敞开胸怀去欢迎一个私密的数字世界。

  【创新.2012之七】两个硅谷的硬件复兴

  在硅谷诞生之初的黄金年代里,所有的创业都跟“硅”息息相关,惠普、仙童、苹果,一代又一代的企业都成为了硅谷的标杆与旗帜。但随着微软和谷歌时代的先后到来,硅谷的硬件成色大为降低。今天创业企业通常专注于.com、网络广告、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应用,硬件制造与杂乱的车库仿佛都成了历史,舒适的写字楼和孱弱的代码宅男却成了新硅谷的象征。

  在全球的年轻人都把科技创业在大脑中幻化为拿着网站原型四处见投资商时,硅谷的风向却变了,如同时尚界的潮流总是不断回流一样,硅谷作为科技领域的巴黎敏感地嗅到了硬件价值的回归。

  2012年,微软公布了Win8平板电脑Surface;谷歌发布了Nexus智能手机、Nexus 7平板和Nexus Q媒体播放器,并首次公布了谷歌眼镜的商用时间表。亚马逊的平板电脑再次引发了市场热潮,Facebook同样也在偷偷组建自己的手机团队……

  这轮风潮并不仅仅是大公司的专利,创业团队也在迅速跟进,除了早已被人熟知光场相机Lytro和智能手表Pebble,曾领导iPod和iPhone设计团队的托尼法戴尔在为家庭制造外形漂亮的智能恒温器;曾参与前四代iPhone开发的苹果硬件经理雨果费因斯设计了新型插座把家用电器连接至互联网;还有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3D打印及可穿戴电脑的研发团队,硅谷再次硬了起来。

  有一个问题在硅谷被不断提及,如果亚马逊没有Kindle,今天的电子书市场格局会是怎样?iPad究竟会占据多少份额?这个假设让诸多企业惴惴不安,于是互联网巨擘发现需要硬件来巩固自身地位,创业团队发现硬件作为突破方向可以脱离互联网创业的红海,一场硬件复兴就此开始。

  毫无疑问,苹果是这轮热潮的始作俑者,在英特尔和微软把持PC产业两端的时代里,硬件确实是一件缺乏想象力的工作,直到苹果凭借近乎完美软硬件体验创造出iPhone和iPad后,业界才对硬件的价值重新定义,数据显示,苹果iPad的毛利接近30%,而同期联想惠普宏碁们每卖一台PC的毛利仅为13%。

  在硅谷,钱只是个小问题,更大的吸引力在于硬件与软件完美结合后,对消费者会产生惊人的影响力。据高盛公司的调查发现,21%的用户不论其它产品如何折扣都不会离开苹果平台。有71%的受访者表示可能继续选择购买苹果的平板电脑或手机。而只有1%的受访者表示“不可能”继续选择苹果产品。

  离开大洋彼岸,中国也有一股硬件热潮出现。诸多企业在一窝蜂的推出各类APP、改版ROM失败之后,先后搞起了各类手机和机顶盒。俨然一副新硬件排头兵的架势,一个接一个的蹦到了时代的浪潮之中,哪怕连朵涟漪都没有出现。

  中关村一直试图把自己打造成中国的硅谷,但很明显“中国硅谷”要比加州北部的原版硅谷市侩的多,满溢的创业热情和游资支撑起了“中国硅谷”内看似热闹的硬件热潮,但撕破掩饰,满眼都是炒作和浮躁。

  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不是再三的“试错”,而是迅速在这场硬件热潮中理清自己的方向,结束盲目跟随的迷失状态。当然“中国硅谷”的新硬件泡沫下面未必没有宝藏,中国企业在硬件上的想象力仍值得期待,从万燕开发的VCD到朗科生产的U盘,中国企业已经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世界两次。

  横跨两个硅谷的新硬件复兴仍在继续,而且正逐步蔓延到东京、班加罗尔、莫斯科等更多的地区,就像曾经的互联网热潮一样,持续影响未来的若干年,将有更多的老牌企业借助新硬件再次焕发青春。亦会有依靠新硬件逐步超越老牌科技企业的新公司,直到下一个新的热潮到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佚名原创作品,作者: 佚名。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quanxiwang.com/news/show-438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资讯头条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8682138895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