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为将高校科研成果推向市场 当老板的教授越来越多

   2012-12-20 转载于网络佚名3710
导读

 防腐又无毒的新型涂料被应用于胶州湾大桥的主桥墩;能减震降噪的喷涂型阻尼应用于青岛在建的地铁;还有一种在国际上也十分先进

           防腐又无毒的新型涂料被应用于胶州湾大桥的主桥墩;能减震降噪的喷涂型阻尼应用于青岛在建的地铁;还有一种在国际上也十分先进的3D打印技术也在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企业认可……这些新的科研成果全部出自青岛各高校的研究实验室。12月19日,在会展中心进行的2012年青岛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暨高新技术成果展中,青岛高校展区的几项研究成果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但是不能忽视的是,除了这些摆在闪光灯下的项目,岛城的高校中还有不少的项目依然是“养在深闺”,很难跨出实验室。近几年来,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为于科研成果的帮扶转化也做出不少努力,但是如何更好地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跳”,仍然有许多需要克服的难题。

  大学的科技成果是“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已经是社会上公认的事实。根据2010年国内20所高校完成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调查显示,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而记者了解到,在岛城的高校内,每年的科技成果也有数百项,但是真正能够走出实验室,走向企业的却是少之又少。19日上午,在会展中心青岛理工大学的展区内,记者看到了一台“绵核桃自动剥壳机”,在结构上大大优于市场上已经有的产品。这是青岛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李长河副院长带领学生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还获得了山东省机械创新大赛的一等奖。但是这样一个新型的机械却仍然待在学校的实验室里。“我也希望它能够推向市场,但是现在还是缺少途径。”李长河副院长跟记者说。而难以完成这“最后一跳”的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企业跟高校的合作方式难以确定。“到底是买断专利技术,还是技术入股的方式?这个在新技术的价值衡量上,企业对于我们的投入认可程度不高,很难促成合作。”

  在高新技术展会上,记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的教授自己当起了“老板”,开办公司,将自己的成果推向市场。在孵化器的成果展区内,一张桌子上摆放的数十个模型吸引了几位市民的注意。这是青岛科海创新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的快速成型技术,也可以称作“3D打印机”,它可以将设计好的模型快速制作出来,这项技术在国际上也是十分先进的,而这家公司就是青岛科技大学的一位教授一手创办的,这种快速成型技术也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而青岛理工大学的教授也成立了公司,推广青岛理工大学展区展示的基础设施图层防腐新技术。记者采访得知,教授自己开公司也并不容易,比如青岛科海创新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的筹备就用了三年。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佚名原创作品,作者: 佚名。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quanxiwang.com/news/show-437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资讯头条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8682138895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