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研发出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机。次年,转化该技术的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成立。迄今,该公司已销售出200多台3D打印机。
据了解,售出的3D打印机,主要用于科研及样品制造,尚未用于规模化生产。
“从目前技术来看,‘3D打印’还不是万能的。”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蔡道生博士说,这一技术还要迈过材料、性能、价格和制造速度4道坎。
首先,材料的局限性。蔡道生说,现在粉末材料能加工成零件的主要是塑料、树脂、陶瓷、金属等,比较有限,而陶瓷、金属加工所需温度非常高,目前技术并不成熟。
“关键是,现在一次只能‘打印’一种材料,不能将不同的材料混在一起‘打印’。”蔡道生说,现有“3D打印”技术只能生产由一种材料组成的零件,再组装成成品,“一次性直接生产汽车、飞机的说法,目前还不现实。”
其次是价格。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团队骨干成员黄智,拿着一个飞机小零件“3D打印”品说,打印这种部件的金属粉末原料,一公斤需8万元,这个零件“3D打印”出来至少要卖2万元,价格太高。
再就是制造速度。蔡道生说,如果新研发一个新产品,单件小批量生产,用“3D打印”肯定比传统开模具生产要快,但如果批量生产,“3D打印”速度要慢得多,“这和普通打印一样,打印几张纸用打印机很快,但如果印书,到印刷厂做成模板再印,快得多。”
最后是性能。业内人士坦言,由于“3D打印”采用层层叠加工艺,层和层之间的粘结再紧密,也无法和传统模具整体浇铸的零件相媲美;同时,每一层的厚度再薄,也是一层一个坎,外表面仍需打磨才能满足精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