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泰坦尼克号》2D转3D电影在中国狂卷10亿元票房,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一批转制3D电影。11月,随着转制3D《2012》在中国上映,一场关于真伪3D的争论再次掀起。视觉享受还是圈钱阴谋,3D电影如何解除“信任危机”?
中国成转制3D“特供市场”?
11月,好莱坞电影《2012》以3D的形式再次登陆国内院线。这部曾在中国拿下了4.65亿元票房的灾难大片,虽然触动了中国观众“末日情结消费”的神经,但也陷入了“3D圈钱”的质疑中。
在很多观众看来,此次《2012》披上“3D”新衣重新上映,就是想复制3D版《泰坦尼克号》在内地的票房成绩——今年上半年,3D版《泰坦尼克号》全球公映,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没有掀起热浪,却在中国狂收10亿元票房。
对此,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中国区发行负责人张苗予以否认——此次上映的3D版《2012》中有大量场景是用3D理念构建并用3D摄像机拍摄的,但由于当时电影界并不看好3D的拍摄技术和市场前景,所以影片最终还是以2D形式上映,“留下了遗憾,也为后来的重建打下了基础。”张苗介绍说,《2012》的3D视觉重建从去年7月启动,到今年10月中下旬基本完成,“对于导演来说,它更像是完成了一次技术使命”。
浙江新远国际影城负责人认为,一些大场面、大景深、层次感明显的影片是适合转成3D的,尤其像《泰坦尼克号》《2012》这样的灾难大片。“3D拍摄还是3D转制其实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技术有没有达到要求。”
尽管片方否认是“中国特供”,但片方会有“3D版重登中国”的投资,显然也是由市场和观众需求决定的。有数字表明,目前中国3D银幕达8500块,并可望在年底突破1万块,是美国以外最大的3D电影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