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制组里多了一个3D组
《国徽》由广电总局电影频道中心联合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中共泰州市委宣传部、泰州数字领海电影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等联合摄制完成。
数字领海副总经理陈世忠介绍,《国徽》今年8月在沈阳开机,总投资1000万元左右。一个月前,电影杀青进入后期制作。
3D电影又称立体电影,电影将两影像重合,产生三维立体效果,当观众戴上立体眼镜观看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数字领海公司的二楼制作大厅,记者有幸观看了电影《国徽》的开场部分。在开国大典的现场,一群中年妇女手拿绸带,开心地扭着秧歌。戴上3D眼镜,记者仿佛置身于欢庆现场,被周围喜庆的氛围深深感染。
陈世忠介绍,《国徽》以3D技术实拍,开创了主旋律电影3D制作的先河。跟普通电影摄制组不同的是,《国徽》摄制组多了一个3D组——此次,数字领海派出技术精英全程参与影片拍摄,他们参与讨论镜头的立体结构,同时负责调整3D设备,3D组不但能决定什么时候开拍,就连导演什么时候看回放镜头也要听他们的。
“我们还提供了电影拍摄所需的摄影机、吊臂机架、轨道等全套拍摄设备。这些拍摄设备的相关参数与我们公司的电脑软件相匹配,方便电影的后期制作处理。”陈世忠说。
两台摄像机模拟人眼视角
数字领海制作部经理孟宇佳介绍,现在3D电影的实际拍摄一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平行式,跟人的眼睛一样,一左一右;还有一种是垂直式。《国徽》选择的是后者——两台相互垂直的摄像机进行拍摄,“3D的基本原理就是模拟人的两只眼睛,人通过两只眼睛看,所以这两台机器也是,通过两台机器来模拟人的眼睛进行拍摄。一个镜头向前,一个镜头向上,一面反射,一面透射。它们所记录下来的画面相当于人的左右眼同时看见的画面,而被记录下来的两组画面再进行组合与叠加,就形成完整的三维立体影像”。
孟宇佳说,在实际拍摄结束后,技师们开始根据要求添加特效,并进行分层渲染和合成,完成可供剪辑的初稿。然后再经过配音配乐剪辑等一系列处理,才能完成一部3D电影成片。其中,建模、特效以及后期的渲染都需要相当大的精力去完成。
数据是3D制作的灵魂
据了解,数字领海此次派出60多名工作人员,在100台图形工作站上,历时一个多月对《国徽》200多个镜头进行3D处理。
孟宇佳说,像电影中的沙箱浇铸国徽的画面,得先用三维软件做出沙箱模型,再通过力学解算,做出流体动画,进行后期渲染合成。而在浇铸国徽之前的铝锭融化画面,由于导演对仿真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既要有近景,又要有远景,难度较大,前前后后修改了10多次。
陈世忠说,按照数字领海多年来的经验,3D电影实拍的拍摄周期,比2D电影的拍摄周期长约四分之一。也就是说,2D电影长约一个月的拍摄周期,换成同样的3D版本,需要多出一个星期来加工。3D电影的投资预算比同样的2D电影只会增加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