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莱坞,有这样一条铁律:永远别碰动物和水。水和动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占全了。这本奇书拿下过多个图书奖、全球销量达700万册,但自诞生十年来一直被视为最难影像化的文学作品之一。经过4年打磨,国际名导李安终于带着少年派炫丽亮相,以3D形式与我们分享派的奇幻旅程。
《少年派》是如何从“不可能被拍成电影”最终成功登上大银幕的?在本片在华全面上映的今天,本专题将带你一探究竟。
缘起:挑战“最难影像化的小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影像化最早启动于2002年。福克斯制作部门负责人伊丽莎白盖布勒(Elizabeth Gabler)产假在家,制片人吉尔·内特打电话给她说,发现了一本神奇的书,想约她谈谈。吉尔·内特说:“我打电话到她家,说服她让我过去谈谈。那天是周三,周五我们就定下这笔买卖了。”
决定挑战这部作品后,制片方接触过好几名导演。M·奈特·沙马兰曾经接下过导演和编剧的双重工作,但他很快被其他项目吸引走了。让-皮埃尔·热内也试过,但最后,直到李安上了船,这片子才算正式有了航向。在盖布勒看来,李安是最适合的人选:“这部电影的格局庞大,而李安则是个梦想家,如果不是让他害怕、具有开创性的计划,他还不会考虑。就像派和理查德帕克,李安最初的恐惧反而演变成了战胜看似无法克服的困难的挑战。”
李安耗费四年心力打造这场价值一亿的漂流
李安毫不掩饰对原著的热爱,“我深爱这个故事,我也曾经觉得它没法拍成电影,因为书的内容是关于冒险、希望、奇迹、生存和信心。最但后来我觉得,难改编的部分也是最好的部分,关于精神力量,关于信仰。终于我决定接受挑战,让更多的人一起分享我阅读的感动。”但他也承认,这电影花了他四年的时间,是他从影以来拍得最艰难的一部电影。
开拍后不久,片厂还想过要退出,因为风险实在太高——水上拍的电影素有超支超时恶名,何况这片子还没明星。盖布勒回忆道:“我被迫打电话给远在台湾的李安,说这个项目可能没法继续了。当时台湾时间是午夜,我以为他会伤心欲绝,可他二话不说,马上买机票飞来洛杉矶。我们一起进了放映室,(福克斯双主席)Tom Rothman和Jim Gianopulos都在场。李安放了沉船戏片段和苏拉的试镜片段。看完后,大佬们提出如果李安能把预算再砍点,我们就可以继续拍。”
于是,李安立下军令状,最终以1亿美元的预算完成了自己的非凡旅程。
信念、勇气、毅力、力量与希望少年派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在李安看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则规模很大的、关于信仰的寓言。在许多方面,它所传达的重点,都是说故事的价值、以及分享故事的价值。
李安原声:“这本书一在美国出版,我就爱上它了。但我没把它想成可能的电影题材,尽管它写得非常视觉取向。不过后来我觉得我想让观众看到这本精彩的书拍成电影。命运为什么将我和这个拍片计划凑在一起?因为我感受到那个使命,我相信最终是命运撮合了我们。我觉得我必须去分享派的惊人航程。这本书激励了我将它影像化。我为这个故事着迷,我想拍一部配得上原著的电影。
少年派的故事已经被翻译成42种语言,电影是第43种
而在原作者扬·马特尔则认为,自己写下的,是一个关于信念、信仰、毅力、鼓舞与希望的故事,关于人如何在近乎绝境下生存的故事,更关于人的内心如何寻找勇气,让自己坚强活下去的故事。
小说原作者扬·马特尔认为李安是把派的故事搬上银幕的完美选择
扬·马特尔原声:“李安是完美的选择,我一直非常欣赏他的作品,他的电影大多讲述的是情感强烈的故事,从私密的小品到豪华大片都有。从《理性与感性》、《断背山》到《冰风暴》和《卧虎藏龙》,他的作品非常多变。《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需要这样的导演,因为这是一名少年很私密的故事,他失去家人、必须在壮丽的大自然之中面对无法想象的挑战。要拍出这个部分、又维持住情感的核心是极为复杂的,而李安和他的团队有那个技术、决心和创造力能做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翻译成四十二种语言,看见它被转化成电影就像第四十三种。电影的语言是世界通用的语言,看到故事被转换成电影,尤其是由李安来执导,实在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