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湖北技术吸纳能力跻身全国前十 3D打印20年磨一剑

   2012-11-13 转载于网络佚名3120
导读

华中科技大学快速成型实验室,机器轰鸣着进行扫描、复制,快速制造中心主任史玉升教授正在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开发1.4米1.4米的立

华中科技大学快速成型实验室,机器轰鸣着进行扫描、复制,快速制造中心主任史玉升教授正在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开发1.4米×1.4米的“立体打印机”。

  如果能够攻克,将再次突破世界上最大3D快速制造装备的纪录。拥有三十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完全在湖北省内孵化的3D打印技术,只是湖北科技创新的代表之一。

  3D打印20年磨一剑

  从开始研究,到制造出1.2米×1.2米的3D快速制造设备,走过了整整20年。华中科技大学的实验室里,摆放这台巨型打印机的地方却已经空荡荡。这台目前世界上最大成形空间快速制造装已经被一家企业花上千万的价格买走。

  在实验室里,史玉升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一块复杂编织的“布料”。“这也是我们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史玉升介绍说,他们正在跟武汉纺织大学探讨如何打印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衣服等纺织品,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和西安交通大学探讨的是如何打印人体的活性器官。

  记者在实验室看到,“打印”牙齿已经成为现实,而复杂的四气门六缸发动机缸盖砂芯、空中客车公司飞机上使用的精密原件,都依靠“打印机”做了出来。

  “3D打印技术将颠覆传统的设计和制造模式。”史玉升说,“可以不客气地说,只要你有图,我们就可以根据3D数据打出你想要的东西。”

  史玉升的故事只是千万个武汉科技创新案例中的一个。

  去年11月,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发的“实时高动态高精度相对定位与定速软件”,在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过程中,保证了两个飞行器的两度准确交会对接;中科院水生所设计的3个实验装置,搭乘神舟八号飞船遨游太空17天返回地球,实验全部获得成功。

  12月,武汉邮科院在高速光通信实时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上取得突破,在1根光纤上在线传输的数据量超过240Gb/秒,足以在1秒钟传完240部超清电影,刷新了一项光通信领域的世界纪录。

  破除瓶颈释放潜能

  作为一个科教大省,湖北的资源优势毋庸置疑。据统计,我省现有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13万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1500个,有1个国家实验室、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而经过市场优化配置,将科教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使其变成真正的经济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为了鼓励科技创新,5年来,已经出台了7份文件。”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工作人员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自主创新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等7份重要政策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企业和产业”。

  “湖北省出台的政策主要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湖北省科技经费的90%都流向了企业,引领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这位工作人员称。

  2009年,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明确规定,全省科技研发经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科技经费支出均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系列刚性举措,有力地激活了湖北的科技资源,使全省科技潜能得到巨大的释放。

  以史玉升研究团队为例,该团队正力图通过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使研究成果商业化。史玉升告诉记者,他们研究3D打印机最开始一年只能销出两三台。现在已卖出了两百多台,销售额每年递增15%,还有部分销往海外。

  史玉升认为,产学研合作是目前高校工科科研团队稳定长期发展和提升我国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走自己的创业之路,将全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走与企业合作之路,将提升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走国际合作之路,将高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他认为,高校的研发也要紧扣市场,“以前高校的鉴定会就是‘追悼会’,写完论文,研究就算结束了,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目标是满足国家需求,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样的创新才有意义。”

  目前,他正在寻找合适的场地,希望能扩充生产和研发的规模。“我目标是要将其建成国内、甚至国际最大的,集生产、耗材、服务为一体的3D打印研发生产基地。”

  告别墙内开花墙外香

  据省科技厅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湖北全省吸纳技术成交额达137.04亿元, 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六;2011年登记技术吸纳合同7289项, 吸纳技术成交额86.3亿元,吸纳规模占中部地区吸纳总量的四分之一,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十。两年平均登记吸纳合同6940项,平均吸纳技术成交额111.67亿元。湖北省从外省引进的科技成果已经超过流出的科技成果。湖北已跻身成为全国重要技术吸纳地。

  而武汉也正在成为全省企业技术吸纳最强劲、最集中的区域。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武汉市位列吸纳技术成交额第三位,仅次于沈阳和南京。而且技术吸纳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等方面。

  目前,一批外省流入的科技成果已在本省开花结果,如武汉烯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引进研究成果本地转化,目前该企业已成为纳税大户。

  2008年以来,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3%,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1.87%。今年前三季度,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情况下,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仍保持了较快增长,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高于全省工业增幅4.2个百分点。

  省科技厅经过组织对全省的深入调研和借鉴兄弟省市先进经验,并广泛征求省直相关部门意见,已经代拟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送审稿),提请省委、省政府审定后正式出台。

  “主题就是突出企业创新平台地位和如何调动高校创新的积极性。”据透露,新的意见中将可能会明确要求国资部门将创新纳入企业领导的考核范围,并将企业收益的30%拿出来作科技创新。我省还预备组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产业研究为源头,对接产业技术创新。

  数说湖北科技

  ●从2005年开始,湖北省已连续七年举办了“中国·湖北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去年起又每月举办科技成果推介(拍卖)会,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企业与融资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平台。

  ●2011年,据对240项重大成果应用转化的调查统计,已新增产值444.2亿元,新增净利润227.8亿元,上缴税收35.9亿元。技术交易突破“百亿”大关,全省共登记技术合同7699项,成交额119.39亿元。

  ●湖北有各类高校130所。其中武汉有69所高等院校、56个中央及省部属科研院所、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700多个技术研发机构;有49位两院院士、2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这里还有旨在培育光谷持续创新能力而建造的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汉)和P4实验室。作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的东湖高新区拥有着强劲而持续的创新激情与创新活力,每年申请的知识产权专利在1000件以上。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佚名原创作品,作者: 佚名。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quanxiwang.com/news/show-390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资讯头条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8682138895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