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卡梅隆先生的高标准严要求又给中国电影业上了最好的一课。纵观国内大大小小、自命不凡的导演,能进入卡梅隆法眼的人才还真的不好找。
中国影视产业方兴未艾,自诩为知名导演、影视大鳄的也是大有人在。可与好莱坞的制作人、导演们一比,立马就现出原形,相形见绌了。“卡神”的要求其实不算太高,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达不到要求,这说明什么?那就是我们对影视人才的标准定的实在是太低了。也正因如此,我们的制片人、导演、演员更多的时候是在国内打扑腾,一到海外市场,马上就水土不服了。
其实我们也天天在说“复合型人才”这个词儿,可复合了这么多年,也没见培养出几个这样的人才出来。人家国外都搞3D、4D了,我们却说那玩意不适合中国,还是2D好。人家老外都会说普通话了,可咱还离不开翻译,或者说外语那玩意没啥用。可果真如此吗?3D是大趋势,国际化也是大趋势。
有什么导演就有什么作品,有什么人才就有什么程度的产业。中国电影业尽管发展势头强劲,市场空间广大,可真正有分量的作品不多,精品力作不多。今年前三季度电影产量超过580部,电影票房超过121亿元。但排名前十的进口片中,最低的一部《超级战舰》也是3亿打底,而排名前十的国产片中除了7.02亿的《画皮》和2.3亿的《听风者》外,其余影片都未超2亿,口碑方面,国产片更是完败。票房的差距是制作水平的差距,更是人才队伍的差距。试想,如果我们有“卡神”所说的那样的人才,国产电影的境况是不是能好一些?
我们每年有那么多的人在学艺术学表演,有那么多的人在拍电影搞制片,可数来数去,有名气的演员也就那么几个,有水平的导演也就那么几个,而且多是术业有专攻,难以称得上是“复合型人才”。所以中国的影视人才看似遍地都是,可又都不是。这就如同扩招之后的大学生,到处都是大学生,可又几个是货真价实的大学生?
大导演自然有大导演的眼光,这外来的和尚就是比本地和尚会念经。偌大一个中国,竟然找不到“卡神”需要的两个人才,这算不算是一种悲哀呢?正所谓知耻而后勇,我们的制片人、导演、演员们真该扪心自问一下,我真的是人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