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半年,国内电影市场呈现出极端“红”与“黑”的状况,进口大片红得发紫与国产电影的惨淡形成鲜明对比,一直到《画皮2》上映,才扭转了这一颓势。
总票房在增长 利润在下降
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电影业全面推进产业化以来,国产影片产量从2001年的100部左右上升到2011年的558部,进口及国产3D/IMAX影片数量显著增加,电影年票房从2002年的不足10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131.15亿元。
然而,账面漂亮并不等于实际收益也那么漂亮。稍微分析一下便不难发现,一路狂飙的数字背后,大多数的钱却溜进了好莱坞片商的腰包。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总票房增长的同时,进口片在数量和票房均大幅提升,其票房在全年总票房占比持续增长。从2005年至2011年,每年55-60部的进口电影牢牢占据了总票房的一半,而撑起另一半票房的国产电影则从100部增长到了400-600部之多。
换个说法,国产电影数量越来越多,吃掉的蛋糕却总是只有那么大,平均下来国产电影的利润便越来越低,众多国产电影成为名符其实的赔钱货。所谓的国产大片开始进入“不挣钱”的怪圈,有些小成本影片甚至没有机会出现在影院。电影票房专家、《2012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撰稿人之一刘嘉说,“2011年的大片基本上没有盈利的,不管开始怎么宣传,第一周可以过亿的大片,第二周全部跳水,第三周全部退出市场。”一些中小成本电影如《观音山》、《孤岛惊魂》、《失恋33天》等,虽因各种各样的因素取得了较好票房,但相较于国产电影庞大的基数来说根本不值得骄傲。
进入2012年,国产电影票房普遍下降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从2012年初到五月底,国内市场共上映了约115部电影,其中国产片81部,数量占绝对优势,但票房收入仅占总票房的38%-39%左右。“国产电影的盈利能力下降很明显,制片业不堪重负。”盛世华锐老总高军忧心忡忡。
未来随着中美电影新政的推行,引进的大片将从每年20部增加到34部,且增加的14部影片均为票价较高的3D或IMAX电影,加上中美合拍片享受中港合拍片的同等待遇,这无疑会进一步挤压国产电影的盈利空间。高军认为制片业的危机已经到了“关乎生存”的境地,“中国电影市场在日益沦为好莱坞的票仓。”
本土品牌不敌好莱坞 3D无罪
是什么原因使得国产电影的生存境遇每况愈下?
乍一看,国外大片似乎是最大的那匹狼,中美电影新政增加14部3D或IMAX影片的引入,又放进来一个更大的狼群。2012年上半年,34部进口影片有2/3以上是3D电影,仅《泰坦尼克号》、《复仇者联盟》等12部3D/IMAX影片,便在国内电影市场拿下了27亿元的票房。3D电影的高票价为进口片的高票房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但如果说仅仅凭借3D/IMAX技术便能带来高票房,国产电影大可采用,因为国产3D电影的技术距离好莱坞并不太远。在这个方面,国产电影已经积极进行了尝试。从《唐吉可德》、《梦游3D》等到《3D肉蒲团》、《龙门飞甲》,涵盖了各种类型各种题材,但票房上成功的只有《3D肉蒲团》、《龙门飞甲》和《画皮2》,姑且不论《3D肉蒲团》到底是因为3D还是因为情色让观众走进电影院,《画皮2》是靠3D噱头还是营销手段大获成功,但《龙门飞甲》的3D技术确是公认的上乘,6亿票房也拿得应该。但同时,其他国产3D电影却遭遇寒冬,赔本是常事。
因此,国产电影与进口电影的市场反应相差巨大的主要原因,恐怕不在于3D。如果认为3D/IMAX的高票价便可带来高票房,明显混淆了主次矛盾。3D技术固然能锦上添花,但它不能让坏故事变得更好,纯粹依靠它来救市,明显不理智。
我们知道,观众是最现实的,谁都希望能以合适的价格看一场值得的电影。一边是票价高昂的美国大片,一边是票价一般的国产电影,很多人还是选择前者,为什么?因为前者更能值回票价。
所以票房低的更深层次原因,除了技术,恐怕还在于故事讲得一般。内容为王,这个准则即便放到好莱坞,也是铁的定律。《纳尼亚传奇》、《加勒比海盗》、《哈利波特》等采用3D拍摄的续集片反而不如前作。而于本月27日刚刚上映的《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崛起》,相较于同一天上映的《超凡蜘蛛侠》,无论是在口碑还是3D特效上,都略胜一筹。可见,精彩的内容是吸引观众踏进影院的首要问题。
好电影需要注重故事本身,真正好的故事,观众会用自己口袋的真金白银表达对导演和演员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投入和越来越少的利润,越来越开放的政策带来了更多进口3D/IMAX大片,内外夹击之下,国内电影面临巨大冲击。当本土烂片遇上好莱坞大片,本土电影的品牌将被进一步消耗,所有不思进取的电影人将面临一次真正的残酷淘汰。
在这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需要自己争取,3D非原罪,国产电影不仅要在技术上加大投入,更要用诚意讲故事,在内容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