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的大脑和思维被移植到了机器人身上,记忆、性格等都得以延续,“灵魂”仍在,但你还是你吗?
张世忠教授
“俄罗斯2045计划”欲将思维移植进机器人体内
近日,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俄罗斯传媒业大亨Dmitry Itskov开启了一项名为“阿凡达”(又名“俄罗斯2045计划”)的高科技研究项目,旨在把人脑思维移植进机器人体内,从而实现“长生不老”。他斥巨资雇用了至少30名科学家,试图研究和打造真实版的“永生人”,该计划已经获得俄罗斯科学教育部的大力支持。这个计划的详细情况是怎样的?它究竟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我们特邀专家进行解读。
移植思维
终结死亡
设想一下,当你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你的大脑中的思维却被移植到机器人身上,从而令你的思想实现“长生不死”,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肉体逝去,“灵魂”不死,对大多数人来说想想就算了,Dmitry Itskov却誓要把它变成现实。
这个疯狂的媒体大亨12年前就开始产生打造“永生人”的想法,但他不知道该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直到最近,他决定利用自己的能力,把它变成科学家、哲学家、空想家和公众人物一起参与的社会活动。他聚集了来自各个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启动了“俄罗斯2045计划”。虽然他并没有透露这项研究计划需要耗费多少资金,但他已同福布斯亿万富豪榜上的成员进行了联系,希望获得他们的资助。
“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Dmitry Itskov和该计划的调查人员说,“只要研究获得成功,到时候就能在人类死后将思想转移到名为‘阿凡达’的机器人身上,以此创造一个全新的文明。”他们希望创造出机器人身体来代替真人身体,然后用人造大脑来“存放”思想,令死亡得以终结。
这个计划将分几个阶段进行。研究组希望能在2020年前后创造出依靠人脑控制的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将会看到人脑被移植到这样的机器人中。几十年之后,研究组相信,机器人“阿凡达”可以用人造大脑主宰人的思想和精神。到2045年,人脑将会变成“全息人形阿凡达”的一部分。
“永生人”计划面临四大科学难关
不少人认为Dmitry Itskov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家。然而,至少到目前为止,“俄罗斯2045计划”并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空想,研究人员已经在为迈出第一步付出努力。俄罗斯科学家们已按照Dmitry Itskov的模样造出了一个机器人原型,它具有基本的人脸识别功能,会移动手臂,但这个机器人原型的许多拟人功能仍处于初级阶段。当然,这只是整个计划的起步阶段,暂且不提计划最后实施的“全息影像版”虚拟人是否只是一个科学幻想,单留意计划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就足以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张世忠教授接受了本报专访,从专业的角度对这个计划进行解读。
难关1:
为人脑“创造”一个生存环境
参与计划的科学家声称,这项科学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就是打造人类的新“躯干”,它并非指血肉之躯,而是用机器代替的“躯体”。这个智能机器人将拥有一个特殊系统,以保证大脑在脱离人体后,仍能保持存活和思考状态。若要令机器躯干能够顺利听从人脑的“指挥”,就需要为“活脑”在机器人体内打造一个生存环境。这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因为人脑是一个精密的组织,既要成功移植而且必须存活,当中涉及很多问题。
张世忠教授介绍,关于大脑移植,现实远比想象复杂。“我觉得将活着的人脑放到机器身上可行性不大。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离开躯干的生物怎么能活下来,这很复杂。一个人去世了,将大脑取出移植到一个新的生存环境,这不仅是机械的问题,还有生物的问题。”他认为,让一个离开人体的人脑活下来,其中牵扯到的神经很多。“我们随便一个转头的动作,就牵涉到几十块肌肉和神经的协调。”他说,“就目前来说,我们对大脑的了解不超过10%,因此很难去界定大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比如说,大脑里面一定要恒温,一定要有保护的脑膜,这些看起来都容易做到,但大脑还有脑脊液的循环,脑脊液每小时分泌20毫升,会带走脑中一些有害的物质,再通过腰脊到背部再循环回来,最后再到脑子的蛛网膜颗粒被吸收掉。这个循环非常系统和有规律。外界要创造这么微妙的东西是非常难的。”
难关2:
将人脑转移至机器人体内
将人脑移植到机器人身上,目前看来还是难以想象。尽管人类的医学水平在不断提高,皮肤、耳朵、肝脏、肾、心脏等部位的移植都可以做到,但张教授说,上述这些器官都属于工作器官,比如说肾脏的作用就是过滤,而人工心脏就是一个机械泵,如果要移植人脑,最大的难点在于接口要怎样进行衔接。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部”,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在接收由它发出的命令。而由脊髓引导的大脑中枢神经一旦被破坏了,或者无法保证顺利接合并连通,那么即使大脑活着也没有用,因为它无法带动躯体的运作。打个比方,大脑相当于一部电脑的CPU,而脊髓则相当于连接CPU和各个功能组件之间密集如麻的线路,由于线路过于复杂繁密,一旦断开就很难重新连通,哪怕CPU是正常的,电脑也无法启动。
“我们整个脊髓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也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神经细胞在脑子里头,它们有个很长的‘大尾巴’一直往下走,叫轴突。轴突会一直沿着颈髓到胸腰髓,换一个神经元,支配我们的手脚。一旦轴突损伤(也就是常说的脊髓损伤),就会向上影响到细胞,细胞就坏死。任何一个疤痕的阻挡,都会让轴突长不下去。”张教授说。如果将人脑移植到躯体上,无论是活体或是机器,若身体不能动,也不听大脑的指挥(缺乏一个大脑指令的传导系统),那就等同于一个累赘。
难关3:用人造大脑替代人脑
“人造大脑”是计划中被热议的重点。若有一天,人脑可以成功移植到机器人身上,那么科学家们的下一步梦想,将是破解人脑之谜,炮制出和真人大脑功能完全相似的“人造大脑”。这也是“俄罗斯2045计划”第三个阶段的任务研究发明出和真人大脑功能完全相似的“人造大脑”,它可以储存主人的所有性格和记忆,当主人去世后,拥有“人造大脑”的机器人“化身”将会继续延续主人的生命。
“我们现在对脑的了解只是皮毛。人脑具备那么多指挥功能,却没有标注任何的位置,目前我们只了解某些一对一的损伤位置,譬如说右脑的顶叶支配左边手脚,左脑的顶叶支配右边手脚,左脑的额下回后部支配人的说话中枢等等,但其他环节都还不知道。”张教授表示。我们对脑的认知不够,所以很难将它全面地复制出来,从目前神经生理方面的研究来看,几乎不可能。此外,生物材料和生物医学这些医学外的边缘学科也没有跟上。
难关4:
将思维“上传”给机器人
这项计划的最终目的并非移植大脑,而是移植思维。科学家希望能在不进行手术的情况下,将性格、记忆、思维模式和情感方式都移植到机器载体,使生物不依附生物体而获得永生,最后实现打造“全息影像版”虚拟人的愿望。
张教授认为,寻找载体或许不难,但是如何将思维、记忆等从人脑中导出,却是最大的难点。人机接口问题以及肉体和机械之间如何衔接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记忆是脑电的存在,我们现在所获取的就是脑电图那些简单的信号,还不能精细到带有图像和数据。海马区、额叶、颞内侧区都和人的记忆有关,但都不是最精确的。”他说,“无线电脑和传递数据技术的两端都是人设计出来的,发射和接收都是人在操控。而脑子并没有发射端,应如何将信息和记忆导出来都还不知道。”
当然,对于未来科技人们都寄予厚望。“说不定哪天,突然找到一个能够接收人类思维的‘频道’,这样导出记忆的梦想就可以成真了。”张教授打趣说道。
短期目标
使残疾人实现正常人体功能
Dmitry Itskov称,该系统最初将应用于“残疾人和濒临死亡的人”。这并不是“虚拟人”,而是一个“阿凡达代理人”,利用科技将一个残疾人实现正常人体的功能,哪怕是接近正常功能也是很棒的。将“阿凡达”变成一个人体的替代品似乎有悖于伦理,但这些科技或许能够帮助残疾人加强“正常”的身体功能。
“俄罗斯2045计划”的研究组离最终目标还有一段长路要走。张教授表示,在医学上很期待对人脑有更多的了解,并把科研成果用在医学实验和医学研究上,去治疗更多病患。但在过去20多年,还只是处于探索阶段,而这个探索是枯燥和缓慢的,并且只是对每一个部分的认知作出修改、替代或者是衔接。当然,不可否认也会存在运气的成分,可能在某一个时刻会有重大的突破。“这个计划对现在的脑损伤病人是不是有帮助?在心理上也许是有的,但离实现最终目标还是太遥远。”他说,“若谁能把‘脊髓截瘫’给解决了,那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让这些人站起来,就证明脊髓能再生或是接通,就是一个非常了得的成就。现在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希望有这么一天能解决。”
“俄罗斯2045计划”四个阶段
计划将分四个时期和步骤,分别打造出四个“阿凡达”化身。(资料图片)
阿凡达D 2040年~2045年
打造出一个全息影像版的虚拟“阿凡达”。
阿凡达C 2030年~2035年
科学家将会研究发明出和真人大脑功能完全相似的“人造大脑”,当主人去世后,拥有“人造大脑”的机器人“化身”将会继续延续主人的生命。
阿凡达B 2020年~2025年
当一个人去世后,科学家可以将他的大脑移植到“阿凡达”机器人身上,从而使他的生命可以在这个“生化机器人”身上继续“存活”下去。
阿凡达A 2015年~2020年
打造可以通过人脑进行遥控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