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当你坐在电视机前,看见3D的图像中,立体的孙杨劈着水浪,正在你面前冲刺,会不会有点紧张——也许你认为他要撞的计时器就是你。
随着3D频道建设的完善以及3D电视的普及,现在的电视观众完全可以足不出户就享受到立体的奥运视听盛宴。
长久以来,奥运会都是电视转播技术的先驱者。本届伦敦奥运会上,更是首次全面实现了3D直播。作为国际奥委会全球赞助商之一的松下,承担了伦敦奥运会高清以及3D电视转播的技术支持工作。中国中央电视台也第一次购买了奥运会3D转播权,同时购置了全新的松下3D设备,力图为中国观众提供高品质的赛事转播。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以前的奥运会吧。毫无疑问,最初只有亲临现场的观众才能一睹各国健儿风采;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第一次实现电视转播;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第一次实现电视直播入户;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则首次实现了国际转播,从此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同步欣赏奥运赛事。
可以说,观众的眼睛看着电视屏幕,赛场上的摄像机则充当着他们在现场的“大眼睛”。
从2D转为3D,是“大眼睛”的一大进步。
3D摄像机将两个并排镜头安装在常规的2D摄像机上,从两个稍微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模仿双眼的效果。图像存储后,摄像机中的软件将两条信息融合到一套移动图像中。观看时,戴上专门的眼镜在3D电视上就会看到有所交错的图像,从而实现立体的效果。而使用最新的裸眼3D技术,观众甚至连眼镜也不再需要。
除了为不能到现场的观众充当“眼睛”,摄像机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常规视角无法观看的图像,比如游泳、花样游泳中水下的状况。本届伦敦奥运会使用了日本NHK电视台开发的摄像机TwinsCam,它将在花样游泳中首次亮相。该摄像机能将水下和水上拍摄的影像自动进行合成,形成犹如“截面图”一样的影像。
是不是只要在水下和水上设置两架摄像机同时进行拍摄,然后进行影像合成就可以了?事情远没这么简单。由于光线在水下的折射率与水上有所不同,若直接进行合成,影像会变形。NHK在反复试验中,不断调整水下和水上摄像机之间的精确位置和镜头倾斜角度等,最终才获得了自然的影像合成效果。
赛场上的摄像机,不仅作为场外观众的“眼睛”存在,还充当着裁判的第二双眼睛。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100米蝶泳决赛中,菲尔普斯以0.01秒的微弱优势险胜塞尔维亚选手米洛拉德·查维奇。这是游泳比赛史上所能区分的最小的时间差距。查维奇的教练对此结果提出质疑,但当他看到高速摄影机以100帧/秒的速率拍摄的图像之后,立即撤销了申诉——电子计时系统的工作完美无误。
感谢这些在现场孜孜不倦工作的“大眼睛”,炎炎夏日里,让我们可以在家享受到不输现场的精彩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