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厂家的高涨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者对3D电视并不买账。
可能卡梅隆也没想到,一部在西方拍摄的3D电影《阿凡达》竟然引得3D产业前所未有的高涨,这尤以3D电视表现最为突出。
现在的彩电企业都以3D电视来标榜自己的身价和优势。君不见,自2010年4月份三星发布全球首台3D电视以来,LG、索尼、松下等外资品牌都相继推出了3D电视。当然,最抢风头的还是中国彩电企业,TCL的产品为“全球首台3D互联网电视”,海信的产品为“率先完美融合网络多媒体技术、3D显示技术与LED背光源技术的蓝擎LED液晶电视”,长虹产品的称谓更长,为“全球首款融合了3D显示、纯光侧置技术、互动网络技术,‘好看更好玩’的LED电视”等等。一时间,国内外厂商推出的3D电视型号超过60款,超出了以往任何“新概念”电视出品的速度。套用一句台词——“如果没有生产3D电视,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生产电视的”。
与厂家的高涨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有调查显示,欧洲消费者表示肯定不会购买3D电视的用户比例高达45%,仅有2%的英国人愿意购买3D电视;有59%的美国家庭表示在未来1年内绝对不会购买;即使在一向对新兴电子技术充满兴趣的日本,67.4%的消费者也对于购买3D电视表示不感兴趣。在中国,3D电视动辄上万元的高价格也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3D电视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无论是硬件,比如摄制、录像、传播等方面,还是软件,比如3D节目源等方面,目前都不成熟,仅靠单纯地厂家推动电视终端,是无法撬动整个市场的。”北京奥维营销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金晓峰在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表示。
困难重重
“当前3D电视局面比较混乱,缺乏统一的标准。而在终端设备的实现技术上,则主要表现为快门式3D和偏光式3D两大阵营的对立。”金晓峰表示。
确实如此,目前的3D电视如果按照屏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液晶3D电视和等离子3D电视,而在液晶3D电视之下,还存在快门式和偏光式3D电视,而等离子3D电视则属于快门式3D技术;如果按照电视整机厂商来划分的话,快门式3D电视阵营大部分是外资企业,比如三星、松下、索尼、夏普等,国产的包括长虹、海尔也属于此阵营,这也就是2011年1月28日成立的3D电视推广联盟。而偏光式3D电视阵营则主要包括LG和国产的主要品牌,比如创维等。如果从上游面板的供应商来看,快门式3D电视的面板主要由三星和台湾的奇美提供,而偏光式3D电视的面板主要是由LG和台湾友达提供。
看起来非常混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两大阵营的对立仿佛又重现了彩电当年的液晶和等离子之争的局面,如果再考虑到国家在3D电视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对消费者的选择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影响了3D电视的进一步推广。“标准的缺乏和滞后,对于3D电视产业化发展非常不利。”金晓峰表示。
但这仅仅是消费者能看到的3D电视发展困境的表面现象。实际上,3D电视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后台建设的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
众所周知,3D电视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产业链,并不仅仅是拥有一款3D电视机就能解决问题,需要从摄制、录制、播放等协调配合,而这些改变,并不是电视厂商能够决定的,这需要整个广电系统的升级改造,是一个非常繁琐和庞大的工作,并不是朝夕之间能改变的。
在这方面彩电企业也有前车之鉴,比如10年前高清电视号称是电视的发展趋势,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高清是要求1080p的全高清,而现实情况是,由于整个系统的改造达不到要求,即使如今央视的高清频道也只能达到720p,远远没有达到所称的高清,根源便是后台的整个系统不能支撑。
此例也正说明如果3D电视要想真正普及,系统的升级改造是必须更是必然。但高清的例子说明,这又不是想象中的简单,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需要巨额的投入。
可能会有人说,即使没有传输系统的升级改造,也可以通过买碟片或者下载来看3D电视。确实不假,但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片源的获取和观看3D电视的健康问题。
关于片源的问题,即使在美国好莱坞,3D电影在2009年也仅有41部,2010年为68部,2011年已公布拍摄的有34部,这些加起来也就100多部的影片,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观看3D的需要。即使目前拥有2D转3D的技术,但由于观看效果不佳,很可能使消费者对3D失去兴趣。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容支持,3D功能很可能会成为电视的一种附加“花瓶”罢了。
而对于观看3D电视的健康问题,这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三星在题为《光敏性癫痫警告和其他健康风险》的报告中,列举了部分收看3D电视可能引发的一些严重疾病,其中最严重的疾病为中风。另外,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长期观看3D电视还会出现视力下降、头晕、视线模糊、眼睛或肌肉等出现不自主的抽动、恶心、抽搐、痉挛、方向障碍以及意识丧失等。而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调查指出,就算3D视频可能导致的生理性紧张都能避免,但仍可能导致类似晕眩的心理性紧张症状。
当然,消费者面临的还不止这些问题,还有比如3D电视价格过高等问题。比如一般尺寸的3D电视价格要比液晶高出50%、甚至有的高达200%。
由此可见,3D电视的推广和普及,困难是接踵而至,并不仅仅是单个电视厂商能够解决的,是一个系统工程。
阴谋还是阳谋?
可以明显地看到,3D电视是严格意义上的技术驱动型产品,而无论是显示技术还是产业上游面板的生产,中国企业都不掌握核心技术,而日韩却掌握着50%以上的核心技术专利。
一直以来,中国彩电业总在“技术引进—比拼功能—同质化竞争—技术再引进”的怪圈中不断地循环往复,而3D电视是不是会成为又一个“技术陷阱”?资深家电问题研究专家罗清启曾表示,“3D不是彩电领域的主流,更重要的是下一代的显示技术,中国企业要小心掉进3D陷阱”。
事实也是如此,在中国企业疯狂进入3D电视领域时,无论是上游的面板,还是下游的整机核心技术,版权和硬件专利都不在中国企业的手中,很可能会再次重蹈平板电视时代“缺芯少屏”的覆辙。
反过来,中国彩电企业也未必不知道3D的发展前景和专利陷阱,也很可能会想到这是外资彩电企业忽悠中国企业的又一个“概念”。
让我们先看看外资企业为何迫不及待地推出3D电视吧。索尼在电视业务已经连续7年亏损,被三星远远超越,而索尼拥有电影等内容优势,这点是三星比不了的,如果借助于电影制造等优势,大力推广与3D有关的业务,或许可以推动电视业务的翻身;另外一个日本厂商——松下主推等离子电视,在与液晶的较量中已经败阵,不仅如此,由松下主导的大容量储存系统蓝光在全球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于是松下鼎力赞助《阿凡达》并且大肆鼓吹3D产业,无非是为自己的等离子电视和蓝光等业务寻找新的出口,并且坚持“蓝光+等离子”是家庭最佳的3D影像组合;而作为彩电大佬的三星,其主推3D电视,一方面炫耀其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和地位,另外一方面,作为面板生产商,也有为自己的面板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的算盘。
而反观中国彩电企业,在经历了高清电视、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等概念后,急需一款新的产品来定位高端产品,而3D电视及时出现,则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从而丰富自身的产品线,形成高中低档品类齐全的全产品线;另外一方面,中国彩电企业面临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导致盈利状况堪忧,而3D电视的高端形象在短期内可以满足企业提高利润的目的。
于是,可以看到,中国3D电视依然没有逃脱CRT、液晶、等离子发展的相同噩运,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产品。对此,金晓峰分析道:“彩电差异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分为技术和应用两个方向,中国企业彩电硬件虽然与世界先进水平略有差异,但足以满足现实生活所用,更重要的差距在于,应用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短板很难补上。”由于缺乏三星、LG那种产业垂直整合的能力,以及缺乏日本索尼在全球内容产业领域的影响力,中国彩电企业也只能沦为“配角”,中国彩电的差异化和创新的真正出路应该在于发展应用技术方面。
当然,目前的此种状况也非全然中国彩电企业自身之故,一方面技术比拼本身就是非常耗资耗人的事情,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作为铺垫;另外一方面,中国彩电企业也曾经试探过走应用这条路,比如创维、TCL等都有自身的应用商店,但无奈碍于国家政策的掣肘,使得企业不得不被逼上3D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彩电企业是“被3D”,而不是心甘情愿走这条道路。
由此看来,3D电视的发展需要广电运营商、芯片商以及配套产业企业共同努力,特别是政策的放开,而仅仅依靠彩电制造企业单枪匹马去冲锋陷阵,无异于又是一个“伟大的堂·吉诃德”,而只有产业链的通力合作,才能真正迎接3D电视的真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