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立体这个词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十多年前我国就风靡的三维立体画,平面的绘画跃然于纸上,让大家领略了3D立体效果的魅力。此后3D技术便销声匿迹,直到前两年电影《阿凡达》的惊艳登场,才让3D技术重回世间,一回归便引爆市场,电影制作者争相采取3D技术制作,经典影片也使用3D重制,一时间各类3D设备百花齐放,下面就为大家盘点不同时期出现的各类3D设备:
对眼:
对眼大法
俗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你把两扇“窗户”重叠在一起时,就能看到美轮美奂的3D世界。3D立体画曾经在90年代风靡神州大地,几乎家家都有一本3D画册,每当人们翻开画册,用手指将眼睛对在一起,立体画显得无足轻重,反倒是观画者让人会心一笑。只是对眼这种3D方法,立体效果欠佳,时间长了还会头昏脑胀。虽然3D设备日新月异,但原理十分简单,无非是靠人两眼的视觉差产生的。
红蓝眼镜:
光谱立体
差不多在对眼3D画前后,街头小巷的书摊报刊亭又出现了一种神秘的书籍,此书大多印着狰狞的恐龙,而且看起来还是红蓝参差不齐,好像印刷有问题。但戴上了随书附赠的红蓝眼镜之后就可以看到书中生动的恐龙世界。后来又有人改进了这项技术,发明了红绿眼镜和影片,观看效果大为改观。红蓝眼镜属于色差式3D,虽然观看时不需要特殊姿势,眼镜价格也较为平民化,但是观看时画面的颜色丢失严重,观看时间也不宜过长。
快门眼镜:
RealD CrystalEyes 4
将相机快门和眼镜相结合,此项技术的首次大范围推广要归功于显卡厂商英伟达的立体幻镜,快门式3D眼镜利用快门式3D技术设计的高端视频眼镜主要通过提高画面的快速刷新率(通常要达到120Hz)来实现3D效果,属于主动式3D技术。通过3D信号输入到显示设备后,图像便以帧序列的格式实现左右帧交替产生,通过红外发射器,蓝牙等无线方式将这些帧信号传输出去,负责接收的3D眼镜在刷新同步实现左右眼观看对应的图像,并且保持与2D视像相同的帧数,观众的两只眼睛看到快速切换的不同画面,并且在大脑中产生错觉,便观看到立体影像。快门眼镜多配合家用电脑使用,但此技术不仅需要价格昂贵的快门眼镜,还需要一个高刷新率的显示器。由于快门高速切换开闭,长时间观看会对眼睛造成不适。
偏振眼镜:
偏振眼镜
没有闪烁,能体现让眼睛非常舒适的3D影像。不闪式3D没有电力驱动,可舒适佩戴眼镜并且全然没有闪烁感。因此可以尽情享受让眼睛非常舒适的3D影像。看实际测量闪烁程度的数据就能知道数据几乎是零,不会有头晕的状态出现。可视角度广,观看不闪式3D电视时只要是在推荐距离内,在任何角度观看,它的画面效果、色彩表现力都不打折扣,可以在没有角度限制的情况下去享受3D影像。只是此技术只能在电影院中实现,家用普及由于成本过高推进缓慢。
裸眼3D:
Exceptional3D 46"裸眼立体显示器
目前主要的裸眼3D显示技术都是在以下这两种技术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一是视差障壁技术,另一个为柱状透镜技术。
视差障壁技术是由夏普欧洲实验室的工程师经过十年研究的,它的实现方法是使用一个开关液晶屏、偏振膜和高分子液晶层,利用液晶层和偏振膜制造出一系列方向为90°的垂直条纹。这些条纹宽几十微米,通过它们的光就形成了垂直的细条栅模式,称之为“视差障壁”。应用此类技术的代表厂商和产品有,夏普发布的裸眼3D手机,任天堂的3DS游戏机。
柱状透镜技术相比视差障壁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其亮度不会受到影响,但观测视角宽度会稍小。它的原理是在液晶显示屏的前面加上一层柱状透镜,使液晶屏的像平面位于透镜的焦平面上,这样在每个柱透镜下面的图像的像素被分成几个子像素,这样透镜就能以不同的方向投影每个子像素。于是双眼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显示屏,就看到不同的子像素。不过像素间的间隙也会被放大,因此不能简单地叠加子像素。让柱透镜与像素列不是平行的,而是成一定的角度。这样就可以使每一组子像素重复投射视区,而不是只投射一组视差图像。应用该技术的代表厂商主要有,欧洲的飞利浦、中国的朗辰电子科技、沃飞裸眼3D。
裸眼3D虽然观看时一身轻松,效果出众,但是有部分人观看后会觉得头晕,长时间观看甚至会导致眼疼。裸眼3D技术虽然现在仍未成熟,却是未来3D技术之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