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智能、超薄……这些关键词在过去的两年里一再被提起,先是作为不同的独立的噱头,接着慢慢融合交叉,开始确实新鲜,时至今日,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随着市场的打开,硬件价格的回落,众多的电视厂商都参与到3D领域的竞争中,在短短一年内,3D电视在产品丰富程度、供应量上,都有了颠覆性的变化。此时,怎样避免同质化竞争,又要推陈出新占领技术高点,俨然成为各大知名家电厂商主要面对的问题。
快门式和偏光式两种技术壁垒分明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3D技术类型主要分为主动快门式(SG)和偏光式(PR)两种。在3D电视元年之后,电视市场也和其他新兴市场一样遭遇了标准之争。由于主动式3D技术需要较高屏幕响应速度,需要更高的面板技术来支撑。偏光式3D电视则采用了技术要求较低、价格相对低廉的IPS面板,因此在电视企业的支持下市场规模随之迅速扩大。但由于该技术对完整的画面进行了分割,画面分辨率和垂直可视角度都减半,用户体验、画面效果大打折扣。
偏光式配套眼镜成本便宜,更多被国产品牌所采用,不过面临良率不高和显示效果不佳等问题;主动快门式眼睛主要被国际大牌3D电视较多采用,价格高昂,但可取得最好的景深效果。
无边硬屏、液晶面板3D成像等技术推出
若被动偏光式3D电视无法与主动式标准融合,那么它将很难突破低端形象和市场。至此,以三星为代表的主动快门式和以LG为代表的偏光式3D技术竞争愈演愈烈。众所周知,最能体现3D真实效果的是IMAX影院,IMAX幕布的高大宽阔使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忽略了屏幕的边际,产生出置身于影片场景之中的真实感受。如何将IMAX大银幕的真实效果在家中电视机的小荧幕上还原,是无论基于哪种3D技术进行研发和生产3D电视机厂商都必须突破的主要技术难题。为此,LGD开发出包边仅1mm的“无边硬屏(CinemaScreen)”技术,打破传统3D电视包边存在的束缚感,提升真实效果感受。
除了无边硬屏技术,第二代偏光式3D技术将3D成像集中承载在液晶面板本身上,使其直接在电视频幕上生成三维图像,3D眼镜只起到接收已生成的3D图像的作用,因此观看时不会受到距离、角度的限制。这也使偏光式3D电视所配备的眼镜能与影院中使用的无任何电子元件的3D眼镜一样,解决了3D眼镜沉重、佩戴极为不舒服等问题,消除消费者对佩戴眼镜产生辐射等健康问题的担心。
低价与裸眼分化3D技术 技术竞争创造新局面
终端价格纷纷下探,刺激消费市场。在这些知名电视品牌之中,对3D技术选择的分歧也导致了2011年不同竞争风貌的产生。除了裸眼3D电视外,当前的3D电视均需要配戴眼镜,3D眼镜无一例外与3D技术的种类相关。2010年时主要的眼镜式3D电视技术已经有两大流派,并各自有拥护者,贯穿了整个价值链,从上游的面板厂延伸到下游的电视品牌商。
为了达成让3D电视较低价化,扩增市场占有率的策略目标,成本结构的改善极为重要。以快门式技术为主要进一步降低价格的3D电视,方案上可以从240Hz改为120Hz,同时取消MEMC这种即使在2D模式下也不会有画面补偿的功能,仅保留120Hz的倍频显示以倍增画面。以偏光式的技术原理来看,仅需要60Hz的显示频率即可,若是采用120Hz或是240Hz倍频显示,则可以加强2D模式下的影像质量。在主流的40英寸到50英寸大小等级的产品策略里,偏光式3D电视可能仅使用120Hz甚至60Hz来降低成本,以此与240Hz的快门式技术竞争。另外,采用CCFL背光或是较低阶的LED直下式背光也已经成为降低3D电视成本的方法。
虽然低价化的3D电视可能会有若干视觉效果的取舍,但也让3D功能在所有产品在线的布局更为开展。至于尺寸方面,不同于2011年以46英寸以上与50英寸等级为主,2012年低价化的3D电视延伸到32英寸等级以及60英寸以上。因此,可以预期3D功能将从测试市场、品牌形象的策略走向主流的机种与产品策略。虽然消费者未必在购买后就因此会多看3D内容,但3D功能将会是购买时考虑的因素之一。届时,3D电视的市场竞争会从知名品牌走向所有一、二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