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梅戏《牛郎织女》到舞台剧《爱在爱时·月亮》,从情景音舞诗画剧《天安门》到虚拟歌星“初音未来”的演唱会……走入剧场的观众,或许可以发现,如今的舞台作品再不是印象中的“一桌二椅”了。随着高科技的不断介入,随着内容与技术的日益融合,演艺业这一“现场的艺术”,正以其日益提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重新走进剧场。
三十而立的央视春晚,固然已经成为了众多电视观众除夕之夜不可或缺的一道“正餐”,却也因为如今的文化消费日趋多元而备受挑战。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无疑是摆在编创团队面前的最大难题。
呈现在海内外观众面前的春晚舞台表明,编创团队将重要的突破点放在了技术上。
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调研,2010年,集团所属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谋划推出了一台3D全息黄梅戏《牛郎织女》。他们将3D技术运用于传统戏曲舞台,以3D技术来配合舞台美术的水墨化呈现。
事实上,将内容与先进技术相融合,已经成为了各地众多演艺单位和演艺工作者的自觉选择。在深圳,创作者将全息立体成像技术应用于音乐舞台剧《爱在爱时·月亮》,借助于全息投影技术,演员可以与邓丽君、梅艳芳、张国荣这些逝去的偶像对唱、互动;在北京,借助全息技术、幻影成像、现场3D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创作的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让观众身在剧场,却可以跨时空领略北京风情,让许多观众发出了“原来演出竟然如此神奇”的惊叹。
“以前,舞台上的道具布景需要一件一件实打实地做出来,而借助于先进科技,比如虚拟现实技术等,不仅可以实现原先的效果,而且能够有更多的突破。” 中央歌剧院艺术产业部主任杜锦指着办公室墙上的演出海报对记者说,迅猛发展的科技给舞台艺术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