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颠覆平板电视、电脑、电影等传统收看方式的技术革命,3D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迅速成为市场消费热点,毫无疑问,3D技术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相关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内,3D功能将成为高端平板电视、电脑、手机机型的标准配置,但前提是必须突破四大发展瓶颈。
健康瓶颈
3D电视显然已成为市场的焦点:一方面市场发展迅速让企业备受鼓舞,另一方面是因为健康问题让消费者对之踯躅不前。对此,专家指出,3D产业要想茁壮成长,不仅要追求视听震撼,更要自觉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今年3月18日,意大利最高卫生保健委员会决定禁止6岁以下儿童使用3D眼镜观看立体电影。这一决定还包括:3D眼镜不得回收后再给他人使用;电影院放映立体电影时,中间休息时间必须加长。意大利最高卫生保健委员会的专家指出,视力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使用3D眼镜有可能造成斜视或弱视以及其他视力问题。如果观看立体电影时间过长,成人也会出现这些问题。 另据国外媒体报道,三星前不久发布警示,提醒观众看3D电视会有一定的健康风险。据称,孕妇、老人、儿童和那些患有严重健康问题的人为风险人群。
三星还特别指出3D电视的一些令人担忧的副作用,比如可导致迷向、恶心、抽搐、视力改变、轻微头痛、头晕眼花和非随意运动,如眼球或者肌肉颤搐和抽筋等。三星在警示中写道:“看3D电视可能会造成有些观众迷失方向,还可能会造成运动病、知觉后效应、眼睛疲劳或削弱身姿的稳定性。” 中国立体视像产业联盟进行的3D产品和内容消费调查也显示,能否裸眼观看以及观感舒适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3D电视的普及。
那么,看3D电视为什么会产生眩晕等不适症状?已有的研究认为,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双眼分视造成视觉疲劳,因为3D显示通过双眼分视的原理合成3D影像,事物的不真实感会导致眩晕等不适;二、信号错乱导致疲劳,观看3D影像时,眼睛传递给大脑的信息是观看者在运动,而肌肉传递的信号是静止的,长时间会导致信号错乱,引起疲劳;三、观看时眼睛的聚焦频繁变化,观众需要进行大量视觉切换,从而导致疲劳。 另外,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位教授认为,目前造成观看3D影像不适的最主要因素是3D内容制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把内容做好。日本经济产业省则倡导在制作3D内容的时候,不要过多地强调3D的立体感等,从而建立一个比较舒适的3D观看环境。
内容制作瓶颈
目前,还是有很多影视内容厂商们在观望3D电视产业的发展,这使得3D电视内容瓶颈的解决更加遥遥无期。以国内市场蓬勃发展的蓝光影碟机市场为例,在短短两三年之间,蓝光影碟机从上万元跌破千元,节目源丰富的数十元价位的蓝光碟片供给充足,才使得蓝光影碟机在大中城市迅速呈现普及态势。正如蓝光的成功是全产业链条的成功一样,也希望有更多的3D内容厂商们能助推这些3D电视的硬件厂家,只有行业内的良性互动才能真正推进行业的发展。虽然央视在2012年元旦开通3D实验频道,但每天4个小时的节目量相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来说,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制式瓶颈
目前,3D电视的技术有主动快门式、偏振式、裸眼式等,几种都有明显技术缺陷的技术流派整天互相攻击,消费者很难有一个参考依据。从目前来看,这些技术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陷,并且由于技术还在发展,未来是否能够占据市场的主流是个未知数。如果消费者贸然选择其中一种制式的3D电视,很可能几年后面临产品边缘化的危险。
标准瓶颈
由于3D电视技术标准未形成统一,这使得3D电视的上下游产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3D节目拍摄、编辑、制作、压缩、传输、存储、显示格式等方面,各厂家各自为政,容易造成极大的产业投入浪费。由于缺乏统一标准,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刷新率较低(连入门级的200HZ都不够)、色彩还原度差、图像层次感弱的平板电视,呈现出来的3D图像效果很差,但是这些“伪3D电视”在家电连锁卖场等终端大肆兜售,将质次价低的“伪3D电视”四处推销给消费者。
可见,3D技术标准与产业发展、规范市场密不可分,中怡康黑电研究总监彭显东分析,国内首部3D电视行业标准年内有望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