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3D立体影像摄制秘诀

   2012-07-05 转载于网络佚名4080
导读

3D立体影像摄制有何秘诀?NUKE产品设计师MattPlec先生与NUKE特约培训师JaniceTso女士就立体影像制作术语、实际拍摄立体影像方法

3D立体影像摄制有何秘诀?NUKE产品设计师Matt•Plec先生与NUKE特约培训师Janice•Tso女士就立体影像制作术语、实际拍摄立体影像方法、立体影像合成前的准备、立体影像的追踪、立体特效合成、NUKE插件Ocula立体影像对位、纠正及调色的强大功能等一一为你细细道来。

立体影像制作术语简介
左视频、右视频分别是对应左右眼的图像,正视差、负视差、零视差、视差图的概念则要注意区分了——与人眼的物理视觉相同的为正,即感觉在屏幕后面的图像为正视差。需要避免的情况是过度的正视差或负视差,前者导致左右眼过度分歧、难于对焦,后者导致左右眼视像难于融合。他们还提醒,大屏幕更能显示出立体效果,而在检验立体效果时要对应所面向的发行终端。此外,根据他们的经验,实拍的现场检视设备功能有限,后制时如何准确地呈现所需的相对立体效果需要周全的计划,制作团队拍摄正确的素材对后制助益良多,现场拍摄时所遇到的问题除了对焦外没有简单的即时解决方案。

三种立体拍摄方法之特点:
拍摄立体影像的方法目前有三种:平行拍摄方法,在后制时重新对焦,此时左右边缘的影像会损失,拍摄时需多截取所需影像,没有keystone的问题;夹角拍摄方法,后制阶段可进一步调整焦点,通常可保存原摄的影像宽度,或多或少有keystone的问题,现场拍摄时抓对轴间距很重要;分光摄影架方法,也是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其特点在于可减少轴间距,为近距离摄影所需,且避免过多的视差距,反光倾向偏于某视频。选择何种拍摄方法因需要而定,轴间距要求小的一般采用分光式设备;拍摄过程中要随时调整各种参数。

目前市场上有Silicon Inaging SI-3D 2K系统、3ALITY和RED两个品牌的分光拍摄系统、索尼的双机并行拍摄系统(单机扁平以缩小间距)等立体摄像器材供选择(今年的NAB,Panasonic推出了便携的3D立体摄像机也引发极大关注)。Foundry最终选用的是Silicon Inaging SI-3D 2K系统,原因在后面的大师对话环节有所说明。

立体摄像因双眼所视物体的角度、范围有些微差距,从而导致双眼视图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需要处理。比如,其中一眼所视物体部分甚至全部超出另一眼视觉的边缘侵犯问题,Foundry提出的解决方法是:采用可在空间的任何位置存在的浮动视窗,或者简单地进行左右边的剪裁来调整边缘部分的深度。

立体影像拍摄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关于立体影像的效果,年轻人倾向于视觉效果夸张一些的,而要吸引大众则最好采取保守一点的策略。而无论需要怎样的效果,都要考虑影院银幕尺寸和位置等物理因素,要为服务影片叙事加入一些创意元素,要呈现一个立体效果相对增强的版本。轴间距是影响深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最近的物体、所能见的最远物体、焦距则是影响轴间距的3个要素,需要考虑的是,是否需要用到所有的深度?那么,如何决定轴间距呢,尤其在过度的视差无法在后期制作中矫正,过小的视差则无法显现深度的情况下?首先需要试拍来测试,拍摄时利用预监系统来确认,具体采用多少轴间距较为合适,还要考虑被摄物体,如拍摄野生动物需要的轴间距为2mm~30m,拍摄北极光则可能需要5公里。相对而言,拍摄较小的深度比较安全——比深度过大的可利用度高。当然,还有一种数学方法可以计算轴间距,但比较复杂,也没那么直观。

立体影像的实拍过程中常会出现许多问题:变焦镜头常出现左右眼的焦距差异,即使再好的同步系统也会发生,垂直差异和旋转均较易矫正,但也都会造成影像损失,而任何移位变形的矫正还会造成清晰度的损失。显而易见的是,影像问题在越微妙的立体效果中越明显。难于矫正的问题有:数位摄像机直角架构有可能造成的相反方向的Rolling shutter,有些摄像机无法同步,非整帧的帧像错位。Foundry给出的单眼深度提示有:拍摄近景时倾向使用广角镜头,摄像机位置在球场有一定的限制性,而在野外长镜头也有局限,长镜头常产生“cardboard cutout”剪纸般的效果,动向可增强立体效果。而立体拍摄不止追求立体,还追求立体经验,无论是在拍摄或后期中产生。

下面详细介绍在欧洲的一次大师聚会上的问答,因是立体摄制行业的先锋对话,对行业的发展与3D立体影像的摄制非常有价值,在此一一记叙。

为什么选择SI系统?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其他的考量?
SI系统稳定,同步设置可靠;RED的同步不稳定,造成监控上的困难;使用小相机在像素上是有所牺牲,而这是一个折中的选择。

在拍立体时做变焦吗,还是只跟踪主体?
能跟踪主体最好,但这不是在各种情况都能做到的;当然可以在拍立体时做变焦,但这可能导致镜头错位或错过跟踪的主体,后制修复时还会损失一些影像;我们常用变焦镜片,但只是当作不同的基本镜片使用,以加快拍片的速度。

你提到使用广角镜头,你有失去深度和失焦的问题吗?
许多人认为他们需要很多深度,因为他们不知道观众会看哪里。制作些微立体效果时,如果你不知道观众看哪里,可能需要尽量地保持整个画面的清晰;变焦有时看起来会很怪;如果画面中有观众注目的主体,即使浅的景深也不会有问题;景深需求依镜头而异,这是制作立体的艺术。

你们使用的相机可用来拍摄很小的主题吗?
当然。主题越小,相机的对位越重要,在架构上的要求越高;需要注意背景能看到什么,有时模糊的背景很合适,清晰的背景虽然提供很漂亮的景深,有时反而造成视线分歧,分散注意力。而决定场景中什么是可忽略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拍摄立体需要比平常多花多少时间?
因为大多时间拍摄立体影片,因而没有足够的经验做比较。拍摄立体肯定比平常慢,但还不至于慢到一半的速度。尽量小心计划以达到最高的效果,从而减少时间的需求。

有注意到立体拍摄语言的改变吗?例如depth in scene取代depth of field等。

肯定需要不同的词汇,目前的语言非常容易混淆,相信不久正确的词汇会到来;制作立体有不同的方法,期待大家把它当作一个创意的过程,开始研发,这样可以把立体语言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拍摄现场最好有大型的立体显示器检查效果。

摄像机间的焦距如何对位?如何检查?
预拍时一边了解镜片的性能,一边检查效果;不同的焦距有时不是问题,但一定造成像素的损失;如果两个镜头的焦点定在不同的距离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虽然可能过得去,总是不好看。后制的修复必须精准,-1%的影像宽度视差可能带给你显著的景深,但是1%的焦距差异或其他的错位可能完全破坏立体效果。

戏院和电视所需要的景深不同,你怎样决定以哪种为准?
比较长的节目还是以微弱的效果为主,否则观众看了会不舒服;短的节目,譬如广告,则可以戏剧一点。电视的标准通常是2%的正视差,电影则为影像宽度的1.5%左右。

你凭什么决定使用哪种相机?
如果客户要求某种我们没有使用的摄像机,而有经费让我们做准备就没有问题。测试新摄像机的功能包括预监、播放、时间记录、锁定、安装、架设……手提和steadycam的选择比较有限。

镜片的异常现象如反光等,如何影响镜片的选择?
很多镜片的异常在平常不易看出,在立体中却非常明显。有些一闪即过的反光不会造成大问题,但这要看镜头内容而定;目前有些工具可以自动或半自动地修复这些情况。

你们的拍摄所用的预监系统?
SI-3D预监系统,大型JVC显示器(预览),大多时候摄像机上使用anaglyph配合网格线检视结果,Geometric histogram曝光配对。此外,现在有寻求相同镜片的趋势,目前即使是同一品牌的同一型号的相机拍摄出的效果也不一样。另外,必定要花费一些时间调配相机。

立体影像合成前的准备及追踪
NUKE产品设计师Matt•Plec先生提醒考虑处理程序,以实现最好的效果。比如,平行对齐他建议放到最后环节来处理,因为平行会扭曲真实的3D空间,如果要做摄像机追踪,效果不好。双眼画面中的不同内容,如镜面、水面的反光,一眼有另一眼无或缺失的画面内容,色彩的不一致,都要细心修复、调节、添加或删除以保持一致,要注意避免修复部分向前或向后移位,也要尽力避免处理过程中带来其他问题。而且,有些处理程序要记得做2次——这便是3D立体影像处理的特点,立体影像摄制时会出现一些平时不是问题的问题,产生很多新的工作,可以想象与2D画面的后期制作相比,它带来的是不止2倍的工作量。在Matt•Plec先生看来,反光不成为替,但左右眼的反光角度、形状要一致。有的公司在拍摄时尝试矫正,他认为即使可以,可摄取光线也不足,因此画面会比较暗。数字摄像机有一个不好的地方是高亮度部分的信息会损失。对于颗粒的处理,大师班讲师表示会将颗粒移除,且最后不会再加入;如要加入则要注意左右眼要不一样,否则就会变成屏幕上存在的“实物”。Matt•Plec先生还强调,不可有后期可以处理一切问题的想法,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此立体影像的前期拍摄过程一定要小心,这样才能达到好的观赏效果,并减少后期工作量。而在后期处理时,即使是一些细节的问题也要注意,否则会影响观众的舒适度,这也是区分上乘制作的关键因素之一。

Matt•Plec先生还介绍了使用NUKE插件Ocula对立体影像进行自动对位、纠正及调色的功能。他同时表示,Ocula也非万能:它没有办法用全面性的设定来矫正所有的颜色,也不能对一眼存在而另一眼不存在的物体进行左右位置功能配对,而颜色配对过程可能会将反光也复制,因此用3D空间进行修复在此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佚名原创作品,作者: 佚名。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quanxiwang.com/news/show-186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资讯头条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8682138895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