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洞穴观火:中资入欧千千结

   2012-06-26 转载于网络佚名3420
导读

法国新总统奥朗德是抢镜高手:他在被雨淋雷击、红地毯上踩到默克尔之后,又因劲爆对华言论引发热议。法国记者埃里克迪潘5月的新

法国新总统奥朗德是抢镜高手:他在被雨淋雷击、红地毯上踩到默克尔之后,又因劲爆对华言论引发热议。法国记者埃里克•迪潘5月的新书披露了奥朗德在3月20日午餐会上的表态:“问题在于中国人,他们在货币、研究等一切事情上欺骗”;碍于许多法国大公司都与中国签订合作协议,法国才没有对中国产品采取强硬立场,德国在中国也有很多利益,但是应该争取一些欧洲国家的支持,将这些冲突摆上明面。

  虽然奥朗德政府上台后通过一些举动向中国示好,比如任命了“热爱中华文明”的燕保罗(Paul Jean— Ortiz)为外交顾问,但他充满无奈和纠结的竞选语言说明,中欧关系特别是双方相互投资环境相当微妙。一方面,2012年是中国与德国、荷兰、希腊、英国等国建交40周年,随着中欧官方交流的密集化,比往年更多的中国资金等在欧洲门外;另一方面,希腊债务危机恶化后,对银行遭遇挤兑的担忧席卷西班牙、比利时、法国和意大利等国,中资此时入欧,远水难救近火,反而有盲人骑瞎马之虞。

  “洞穴观火”

  近些年,中国在欧开拓已有长足进步。一位德国企业主告诉记者,六七年前做生意,他从未邂逅中国竞标者,现在家门口的中国竞争者却比比皆是,而且这些人表现得非常职业。但中国对欧投资总额,只及欧洲对华投资额的1/10。在中国资本顾盼自雄之际,一些不负责任的舆论造势,让后来者看不清欧债下的虚与实,这很容易成为中资入欧的“绊马石”。

  这里不妨援引柏拉图先生2000多年前提出的洞穴理论:囚徒从小被绑在幽长洞穴深处,面朝洞穴后壁,不能回视,判断世界只靠火炬映出的光影、岩石折返的回声。在他看来,影像就是真实。假如他被解除了桎梏,可以转头环视,却会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同理,我们的一些追赶风潮的企业家,已经习惯于从被洞穴定格的影像中找寻投资机会,而忽略亲见的一些昭示投资风险的细节。

  场景一:今年3月,欧洲一家房地产公司热情接待到访的中国民企投资团,让中国企业家感到“幸福”。这家欧洲企业在欢迎词中提到将为落地中国企业提供一年免费的办公场所,然而没有明说的是,该企业近期计划上市,而中国牌几乎是圈钱最好的工具。

  场景二:比利时投资局给中国企业代表团耐心讲解税收政策,介绍这里绝佳的地理位置,统一的市场,欢迎他们把比利时作为赴欧投资第一站。东道主提到的是,比利时“虚拟利息抵扣”、“投资抵扣”等晦涩的优惠政策术语,然而隐去的话题是如果不是高科技公司前来,一般企业很难消受这里高达33.99%的标准企业所得税。

  场景三:报道中资入欧的欧洲媒体对中国投资团趋之若鹜,认为纷至沓来的企业抱团前来,整合了制造业、餐饮、通讯等多个行业,能为欧洲带来大量就业机会,然而隐去的是一些欧洲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和债务危机中缩水的购买力。

  场景四:一支来自中国的赴欧投资代表团把自己试水欧洲市场的行为比作开拓美洲新大陆的“五月花”号,他们明显是受到吉利拿下沃尔沃轿车业务的鼓舞,然而忽略的是,在此之前平安入股富通、国家开发银行入股巴克莱银行、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入股美国联合银行、上汽入股双龙等案例背后老将折戟的资本故事。

  与“洞若观火”的事态分明不同,“洞穴观火”所看到的远中近景或大全景,不外乎一些笼统而飘忽的虚像。中国企业真要到欧洲某地投资,应当不为一些梗概印象或优惠政策所惑,而得具体调研某国市场或某企业,切忌走马观花、随波逐流,像抢购奢侈品那样一掷千金。

  慎言“抄底”

  危机中的欧洲,容易被媒体说成“病入沉疴”、民生凋敝。欧洲实力究竟如何?欧盟统计局2012年春季数据显示,欧盟27国人均GDP为2.4万欧元(约合20.2万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的6倍。而欧盟通胀率较低,约为2.7%。世界500强企业,约有36%的公司来自欧洲。在这里,82%的女性与76%的男性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希腊以外,欧盟26个成员国中,51.6%的企业拥有科研创新专利。

  说到底,欧债危机虽由债务危机演化为银行业危机,后传导至实体经济,但终究是场“富人的危机”。倘藏富于民,纵国家负债,也不会伤筋动骨。不过中资入欧的外部环境倒是变了:经过自由贸易阶段,欧洲大陆从1840年代兴起防御性贸易保护体系,自此之后每到欧洲经济大萧条,大多数国家就要集体回归一次贸易保护主义,如今正当其时。

  在此必须要为“抄底论”泼冷水了。低工资、高国内投资的出口模式曾给中国带来了30年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德国排队等在门外,带走大量低价工业品,留下一些昂贵的汽车和技术外壳;澳大利亚、巴西和俄罗斯等在门外,拿来了自然资源,带走了箱包皮具和衣服;美国更绝,出门不背行李,直接用美元和软件来换,过两天用量化宽松再套现回笼。

  在“抄底论”之下,一些热血沸腾的企业家或通过自由行,或跟随官方代表团来到欧洲,所看到的往往是对方投其所好愿意让其看到的。如果片面地认为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资金充足,从而可以借着欧债危机到欧洲“抄底”,这种只看到烛火中光影的认识可能会误导决策。

  据观察,一些赴欧中国企业对欧洲市场发展状况、商业文化氛围、雇佣关系特点、工会组织状况、社会保障功能以及经济法律法规等都缺乏基本了解,低估了欧洲各国企业捍卫自身品牌、保护知识产权、控制核心技术的决心,而对中欧不同文化价值观可能导致误读更是缺乏应对准备。有的公司只是抱着投资移民的目的,甚至为了获得13%的出口退税而“自己与自己做进出口生意”,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对欧投资很可能付出高昂“学费”。

  爱发明的欧洲

  现如今,一方面欧洲需要中国人抬着银锭箱子走过国际柜台,向外界释放复苏信号,给市场注入救债信心;另一方面,欧洲人又心生不平,指责中国催生全球大宗商品的泡沫,对中资入欧怀顾虑和抵触情绪,发出“泥足巨人正在购买欧洲”的惊呼。

  谨慎入场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欧洲最怕的就是中国人把他们的技术拿走,然而新技术领域恰恰孕育着中欧最大的合作空间。欧洲人对于发明创造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狂热。虽然最终获认证的专利数量不及美国、日本,但近年欧盟提交给专利局的专利申报数目却占全球30%,常是世界第一。这种爱发明爱创造的热情并没有因为宏观经济恶化而被扭转。

  如果仔细分析欧盟预算结构,会发现欧盟不是处处勒裤腰带,而是选择性紧缩,重新战略布局。欧洲在创新、专利与高科技方面舍得下血本:欧盟2012年研发预算增长8.8%,是增幅最大的领域之一;“2020战略”、“地平线计划”也在推进。欧洲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和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积蓄力量,准备等这一轮经济衰退过后抢先起跑。

  年初,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饶有兴致地坐进折叠电动汽车“Hiriko”。这款用电不用油、车门从正前方向上开启的迷你小轿车将于2013年量产。院外集团正在推动欧盟为新能源扩建基础设施,在欧洲地区广泛布局电动车充电站。另外,世界上首架100%靠太阳能运行的“太阳动力”飞机已经完成了跨国飞行。同时获得欧盟资助的研发项目还有:连接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人工智能技术、为老龄化社会研发的服务型机器人、远程无人驾驶汽车、3D虚拟城市等。恰好在这个时候,中国经济也在寻求战略转型,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中国对欧洲投资,或许可以让企业生产的部分环节比如说研发与设计走出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与欧洲寻找交汇点。与欧洲由经济互补变为同质竞争,必然会迎来阻力,然而这将推动中国在国际贸易食物链中由底层代际上升。转型虽然艰难,但势在必行。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佚名原创作品,作者: 佚名。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quanxiwang.com/news/show-136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资讯头条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8682138895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