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遥望三晋文化脉动 探访变革中的山西各大博物馆

   2012-06-21 转载于网络佚名3670
导读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文明成就的重要窗口。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人,以及热爱博物馆文化的民众,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文明成就的重要窗口。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人,以及热爱博物馆文化的民众,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一节日。

  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让博物馆迎来了免费开放的新时代。根据省文物局博物馆管理处提供的数字显示,目前山西总共有131家博物馆(包括101家国有馆、30家民办馆),其中有31家博物馆已实行了免费开放。

  处于变革中的山西各大博物馆,都有哪些变化,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未来又将如何前行?国际博物馆日前夕,本报派出几路记者,赴博物馆探营、体验——

  山西博物院:免费讲解令人着迷

  太原汾河西畔,屹立着我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简称“省博”)。它荟萃了全省文物精华,珍贵藏品约40万件,其中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两周时期晋及三晋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戏曲文物、明清晋商文物等颇具特色。

  近年,省博的参观人数分别是2006年305462人次、2007年410160人次、2008年820341人次、2009年984831人次、2010年987854人次、2011年1030659人次——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特别的现象,自省博2008年3月28日向社会免费开放后,参观人数明显增多。

  优雅干练讲解生动

  到山西博物院,交通是个问题。5月17日,记者一大早就从山西日报社出发,由801路转乘865路,到博物院站下车,再穿越滨河西路的地下通道,行程用去50分钟左右。

  之前据省博发展部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我们有100多名志愿者讲解员,这是不用收费的,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于是,记者决定体验一次志愿者讲解员服务。面前的讲解员殷瑾笑容满面,身穿黑色西服裙,显得优雅干练,声音也令人感觉十分亲切。“咱们首先到‘晋国霸业’展厅了解一下晋国的历史。您是山西人吧?您知道晋是怎么来的吗?《史记》上提到过桐叶封弟的故事……唐改晋之后,燮父是第一代晋侯……韩赵魏三家分晋……山西的别名三晋就由此而来。”她耐心讲解着,娓娓动听,“这是鸟尊。标牌上写着复制品,因为当年是由我们与北京大学联合发掘的,这几天恰逢北京大学考古90年、考古专业60周年庆典,所以临时借出去展览了。”

  “你瞧,大鸟回眸,小鸟依偎,一大一小象征着晋国和周王朝的关系,这对翅膀形成了第三种动物的耳朵,您能看出是什么动物吗?对了,是大象的耳朵!这个支架也是象鼻造型。西周时期,大象的生活范围比现在要宽广得多!”她不时以提问、对答的方式,引导着参观者,令人感到兴趣盎然,“那‘晋’本身有什么样的含义呢?”记者此时早已融入其中,成为真正的参观者,不禁随着她的讲解发出疑问。

  她答道:“‘晋’有几种说法,一种是因为这个地区靠近晋水,晋水是否汾河目前仍有争议;还有一种,根据古字形看,它就像是两支箭射入太阳,象征繁荣;而《易》中也有‘晋’这一卦,包含着繁荣昌盛之义。”

  灵活多变是其优势

  据了解,参观者要请博物院内的讲解员,是要收费的,一小时50元。志愿者讲解不收费。

  “一般来说,正式讲解员用语非常正式,比较书面化,但志愿者可使用一些口语,还有互动环节,彼此感觉很亲切。”殷瑾说,他们通常会先了解一下对方能用多长时间来听,还有是否曾来过,然后再根据情况调节,比如旅行团的时间就比较紧张,最短的只有40分钟,“参观者也有不同特点,有人喜欢你按照历史脉络讲,有人则喜爱观赏精美文物。若对青铜器感兴趣,我能讲一个小时都不止,除了讲鸟尊,还可以详细讲解铜牺立人擎盘、刖人守囿车等等”。

  冬季人流量少时,她会主动询问参观者是否愿意听免费讲解,并临时组团,还可以自己选择想要讲的部分,“那种感觉也蛮好的!”她说,志愿者的流失性较大,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大学生要忙于学业或考研,有人忙于本职工作。“以前,我在上海时工作较忙,只是加入了当地的博物馆之友。等我看到这里的招募信息时,感觉真是太棒了,第二天就报了名,经过面试、笔试、培训、考核,成为第二批志愿者。之后进入试用期,每年还要进行考核和评比,所以说有很多规章制度要遵守。”

  殷瑾曾是一名汉语言文学教师,她认为,对志愿者来讲,时间是重要因素,志愿者讲解是要达到基本小时数的——每周至少来馆服务一次(不少于4小时),每年服务时间不少于180小时。“到今年10月,我就服务满两年了!”她愉快而自豪地讲道,“有几位志愿者现在就已经做满两年时间了,他们都深受大家好评。”如今,省博又迎来了第五批志愿者讲解员。

  首席记者 李尚鸿

  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铁笔丹青”等待春天

  在吕梁市离石区主干道龙凤南大街的西侧,有一座仿汉景观建筑非常引人注目:它坐西朝东,主体成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建筑风格,整体又成四合院结构。如此特别的建筑物与城市楼群对比,颇显另类。这里就是富藏汉末“铁笔丹青”的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5月17日,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前,记者到馆中与流传2000年的汉代画像石做了零距离接触,通过镌刻于石板、石柱的画作,记者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与深邃。

  这座汉画像石博物馆占地面积为7360平方米,展厅面积为1600平方米,建筑主体高14.76米,其规模当居全国同类展馆第三位。它于2002年10月正式开放,现有8间展厅。馆内藏有吕梁市辖区出土的东汉中、晚期画像石100余块。以刀代笔、以石为墨,将自然与人文合二为一,在石块上生动记录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夫妻对弈、车骑出行、宾主叙谈、战猎农耕……另外,馆内还藏有青铜、陶瓷、杂项等文物,总数为2181件。

  提到汉画像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馆长董楼平不假思索地说:“我们馆里所有文物都是镇馆之宝。”他随意向记者讲解了馆内的几件文物,其内涵之深厚、技法之独到、资料之完备、纪年之确凿,都可谓国内独称,样样都是艺术瑰宝。

  谈及博物馆最初的发展,董楼平说,自2003年接任馆长以来,博物馆就在艰难中前行。“当时人们一提到吕梁,最先想到的就是富含矿产。谈及文化、文物,都摇头否定,其实不是因为没有,而是人们只想着如何养家糊口,没有时间、精力搞文化生活。而且,2010年之前,参观汉画像石博物馆要收取门票费,这样更使博物馆经营惨淡。2009年我馆在没有接到免费参观的正式通知前,就已经面向有离石区身份证、户口的游客免费开放了,效果还不错。”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作为第二批免费开放的单位,自2010年5月正式实施。

  董馆长告诉记者,汉画像石博物馆2011年开始有了大动作:“要变被动为主动,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的人走进来,感受文化、感受历史。”他组织馆内所有工作人员一起编写了“铁笔丹青”,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馆内现有的全部馆藏文物;与天津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在馆内安装了语音导讲机,不但点对点讲解每件文物,而且在8间展厅设置了30个自动播放点;与吕梁市电视台合作,利用先进的3D全息影像技术制作了三维动态博物馆,在展厅内共摆放有4台多媒体触摸屏共游客使用;在大门正上方安装了可升降的LED电子屏。

  对于未来的发展,董楼平很有信心,下一步,他计划在国家文物管理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组织人员建立汉画像石博物馆网站,放入并完善已制成的三维动态博物馆,让全世界的人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中国东汉文化的艺术魅力。

  实习记者 王倩

  榆社县化石博物馆:在摸索中缓慢前行

  迎春南路是小县城榆社最著名的一条路,道路两侧的各色商店、宾馆、超市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这座小城的热闹和现代。在迎春南路的中段,坐落着著名的榆社县化石博物馆,那些有着几百万年历史的古化石,就默默躺在这个小城最繁华的地方,闹中取静。

  成立于1983年的榆社县古脊椎动物化石博物馆,是今天榆社县化石博物馆的前身,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变革和扩建,成为如今占地面积达3200平方米,陈列布展面积1800余平方米,有各类馆藏文物1050件,化石1000余件的综合性博物馆。尽管镇馆之宝有剑齿象牙齿、叠加大唇犀骨架化石、春秋吴季子剑、三彩虎形枕、北魏石棺这样豪华的阵容,但远道而来的游客多是冲着馆内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来的。

  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榆社境内古生物化石丰富。早在1961年,国务院就确定榆社全境为“古脊椎动物化石重点保护区”。这些形成于700万-100万年前的古老化石,是全人类自然遗产的珍贵组成部分。多年来,当地政府在对古化石的保护和宣传上不遗余力。所以,在这个只有14万人口的小县城里,才会有这样一座国家二级博物馆。

  2009年之前,博物馆还没有免费对公众开放,20元一张的门票让人均月收入只有1000余元的小城百姓望而却步,而且由于专业性多于娱乐性,来博物馆参观的人稀稀拉拉。后来,当发展旅游业成为一种趋势在全国蔓延开来的时候,县政府把悟云山、云竹湖和榆社县化石博物馆作为一组旅游产品,大力对外宣传,于是开始有省内的客人自驾游到榆社观光,偶尔也有旅行社的团队来参观,但数量并不多。来榆社县化石博物馆的很大一部分游客,是专门搞化石研究的,除了国内专家,还有一部分来自美国、法国、巴基斯坦、日本等地。

  2009年,榆社县化石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县城里谁家来了亲戚,都会被带到博物馆参观。到了2011年,博物馆的年参观人次达到了7.5万,但是60元一次的讲解费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掏,所以即便是在黄金周或者节假日这样的高峰期,馆里的4个讲解员也不会太忙。

  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每年可以得到国家120万元的门票补贴和6万元的日常维护费。2011年,该馆刚花100万元对博物馆进行了装修,装修风格和山西博物院一脉相承。

  说到目前发展遇到的问题,副馆长赵秀兵说主要有两个:一是榆社只是个小县城,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愿意到他们这里来,博物馆日常的发展只能靠现有的工作人员自己摸索,并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撑,目前馆里包括临时工在内的22名员工中,除了馆长王太明对化石有多年的研究之外,其他人都是从头学起。再者,由于资金缺乏,尽管场馆已经扩建,但容纳展品的空间还是不够,目前馆内只是陈设了最具代表性的化石,还有相当一部分化石只能放在库房里。

  实习记者 葛慧敏

  朔州马邑博物馆:凸显浓郁地域特色

  马邑博物馆位于朔州市朔城区崇福广场西侧,占地3845.6平方米。该馆2009年开始兴建,今年4月28日,朔城区举办首届“中华边塞之都·马邑文化节”时,正式开馆。5月15日下午,在朔州市朔城区马邑博物馆,朔城区文物旅游局局长杨永胜介绍说,马邑博物馆采用全木结构仿古建筑,呈辽金建筑风格,其造型古朴典雅,气势雄伟,共分序厅、造像厅、字画厅等7大展厅,共展出自远古白垩纪时期至上世纪40年代的745件珍贵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0件,国家二、三级文物189件。

  国家一级文物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塔刹复制品放置在造像厅中央,乃镇馆之宝。杨永胜说:“千佛石塔塔刹原件存放在崇福寺,原本千佛石塔是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3米左右,塔身高2.5米,共9层,塔身上面共浮雕佛像1400多尊。特别是侍立菩萨像高1.81米,与真人略同。令人痛心的是,1937年,日寇占领朔县县城(现朔城区)后,驻扎在崇福寺。当时,千佛石塔存放在崇福寺弥陀殿东南角,是镇寺之宝,日军被石塔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和文物价值所吸引,于1939年欲将石塔偷偷运往日本时,被抓差搬运的一位名叫丁克成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将石塔的塔刹部分藏了起来,但塔身仍被掳到日本。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塔身交还给中国,后辗转运往台湾,现保存在台北历史博物馆,是那里5万件文物中首屈一指的镇馆之宝。新中国成立后,丁克成将塔刹献给国家,塔刹重又回到崇福寺。”

  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石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宝塔,是最早以独立个体雕刻1400多尊佛像、佛像最多的作品,正式树立了“中国塔式”的新典范。

  杨永胜说:“朔城区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富,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峙峪人拉开了朔州历史文化的序幕,朔城区古称马邑,秦始皇时期,大将蒙恬率秦军北击匈奴,在此筑城养马,故名马邑,隋唐时期叫鄯阳,明清时期叫朔州,民国时期又称为朔县,目前,朔城区共出土文物约2万件,馆藏7千余件,这些浩如烟海的文化遗存,承载着古朔州的辉煌历史,见证着古朔州的演进历程,延续着朔州市的人文精神,催生着创新与创业的不竭动力。”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开馆当日,1万余名游客进馆进行参观,自从开馆后,博物馆免费向游客开放,平均每天有200余名游客前来参观。一位前来参观的老人说:“博物馆气势宏伟,古典厚重。既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又凸显了朔州浓郁的地域特色。”

  马占富

  大同博物馆:呈现北魏京都画卷

  5月16日上午,大同市红旗广场上的大同博物馆,参观者寥寥无几。

  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博物馆前修路,参观者骤减。自2010年1月16日起,迁址后的大同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市民凭有效证件领取门票参观。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周一闭馆);平时每天游客200至300人,每天限800名游客参观(上、下午各400名)。为了让本地人更多地了解家乡历史,让外来客更好地领略大同文化,大同博物馆继免费对外开放后,同年4月,大同博物馆又推出一项优惠措施,那就是游客到馆内参观,只要向客服中心提出申请,工作人员将提供无偿的讲解服务。

  博物馆共有4个展厅,分为“平城时代”“百川汇流”“名城史略”“瓷路撷珍”,突出呈现了大同作为北魏京都的绚烂画卷。许家窑披毛犀化石、唐代菱花形花卉纹铜镜、司马金龙墓出土的仪仗队伍俑群、宋绍祖墓石椁、波斯银币、鲜卑佩饰、北魏青瓷,件件珍品让人目不暇接。迁址后与市民见面的1000余件珍贵文物中,有一半是初次展出的珍稀藏品。这1000余件精品文物中,一部分是从馆藏文物中精选而出,一部分是从县区文管所借调。首次露面的400件精品文物,如北魏时期的玻璃器皿,元代时期的金银器等文物,都是过去从未公开展示过的文物精品。尤其是“镇馆之宝”元代影青釉广寒宫瓷枕,以前由于条件所限无法与市民见面,从华严寺院内迁址至此后才一现真容。刘素青

  长治市博物馆:承载上党厚重历史

  上党从来天下脊,周汉唐宋博古春。

  自1957年以来,上党地区发掘清理春秋、战国、汉唐及后期的270座古墓葬里,出土珍贵文物1241件,一般文物6万余件。上党厚重的历史宝藏,承载着长治千年文明的底蕴,激励着长治现代文明的光大。

  5月16日上午10时许,笔者随着一群学生参观团进入长治市博物馆二楼的文物精品展区。

  展区分为石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瓷器五个单元,有石器、青铜器、玉器、陶器、瓷器、琉璃器、铜器、铁器等文物数千件,其中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装饰器等珍贵文物。主要出土于长治分水岭墓群。该墓群是长治地区发现的一处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明清的古代人生活的遗存地。其中,分水岭战国车马坑于1972年发掘,坑中有木构车两排,共17辆,独辕双轮,车轮交于车厢。讲解员说:“精品展区的文物,许多都是稀世珍品,如错金铜豆、铜犀立人擎盘、兽耳垒、提梁香、乌柱盘、宜乘之朝戈、编钟等。所以说,长治分水岭古墓群是一个极有考古价值的地下宝藏,它透射出春秋战国时期上党地区的政治文化特征。”

  该博物馆馆长告诉记者:“长治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已达到国家二级博物馆的要求。从1992年免费接待游客以来,参观者人数逐年上升,今年以来,已经接待参观者1.8万人次。”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佚名原创作品,作者: 佚名。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quanxiwang.com/news/show-112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资讯头条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8682138895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1868213889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