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VR 等技术也被更多地应用到博物馆资源的藏品展览过程中。
例如,2017 年 5月,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的“看见‘圆明园’”数字体验展览活动,选取了圆明园西洋楼、正大光明、勤政亲贤等 26 个景区,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复现了“圆明园”的整体布局,给受众带来更为直观、深刻的感受。同时,三维全景技术,作为一种桌面虚拟现实技术,是 2012 年百度百科推出的企业化数字博览馆项目,截至 2016 年,已经有包括 200 余家博物馆在内的线上数字博物馆,通过三维全景技术的应用、录音解说、文字及图片等多种形式极大丰富了用户的感官体验。
5G+AI在观众导览方面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以及在众多行业中的应用,尤其是科技大公司的推动,5G+AI技术在博物馆开始显示出重要性。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在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智能工作,通过训练计算机提供系统思维的能力,让计算机完成部分智力工作,模拟人类智能行为[9]。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集中在智能导览、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在文化遗产复原方面,百度公司在 2018 年启动了一项 AI 计划,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让更多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为直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用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准文物拍照,兵马俑可以自己“开口说话”,同时让观众在 100 米之外就可以看到盔甲上的“文物”;2018 年,Google 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 30000 张图片进行自动识别,并将图片做成博物馆展览的互动档案。
VR 的应用进一步拓宽了文化的传播路径,扩大了文化传播广度,提高了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3D打印在藏品巡展和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
藏品巡展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珍贵藏品的展览也对博物馆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日常的文物保护工作中,为了保存、恢复文物的艺术信息和历史原貌,缓解或者终止文物病害,必须定期对文物进行修复工作。在藏品巡展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文物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这也为文物的日常保护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
3D 打印,作为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已经在国外博物馆的藏品巡展中占有一席之地。美国 Peaboy Essex Museum (PEM) 博物馆在全国巡展过程中,采用该技术复制了 ThomasHart Benton 的艺术品,该黏土模型可以让观者亲手触碰,以获得更为直观的体验,也由于该技术的应用,解决了珍贵藏品在巡展中的易碎性、安全性等问题。先进信息技术同样应用到文物保护科技领域,2017 年由敦煌研究院联合兰州大学、西北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共同完成“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3D 模型同样可以应用到文物遗产的结构模型方面,例如由南非开普敦大学教授汉斯·卢瑟发起的“扎玛尼计划”,通过这些技术制成了遗产地的 3D模型、剖面图、平面图、正视图、全景图、全景游览、动画,以及能够精确反映遗产地物理结构、周边地形环境和建筑结构的 VR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