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好莱坞3D电影来袭,5日《复仇者联盟》、15日《三个火枪手》、25日《黑衣人3》,每隔10天一部3D电影。三部好莱坞3D影片大战五月,揭开2012暑期华丽序幕。同档期上映的华语片《形影不离》《与妻书》(4日)、《飞越老人院》(8日)、《赛德克·巴莱》(10日)、《影子爱人》(11日)、《我11》(18日)夹在其中,景况堪忧,能否杀出一条血路,运气、实力都很重要。面对来势汹汹的好莱坞3D电影,在传统2D电影市场国际化进程中一直处于劣势的中国电影产业既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也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借“两会”进一步强调对文化建设的东风,中国电影正迈进产业发展的“新契机”。抓住3D这个潮流,正确看待中外差距,借势提升国产电影水平,加强自主创新,明确国际市场受众定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增强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自《阿凡达》的3D电影热潮席卷全球以来,观其势头,3D元素依然会成为各制片公司的宠儿。虽然票房不能与当初点燃风潮的《阿凡达》相提并论,但是各影视制片公司对制作3D电影的热度丝毫不减。而进入影院的观众,最能吸引他们目光的也非3D莫属。4月10日,《泰坦尼克号》借着泰坦尼克号沉船100周年的名头以3D形式重新来到中国,午夜场就拿下1000万人民币票房。第一个24小时之内的票房是7300万元,上映两天票房即过亿,目前票房已超过6.48亿元。3D的播放效果掀起了全世界范围对电影娱乐的更高期待,各国电影制作厂商也重新审视起 3D电影这块“大蛋糕”。《画皮2》总制片庞洪先生在第九届C3DWorld论坛演讲表示,好莱坞每年出产不少于20部3D电影,中国电影人也学着在影片中加入3D元素,期望创造出一个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的新方向,促进中国电影出口的数量以及国际影响力。虽然这是一次机遇,但也绝非易事。除了要继续克服2D电影时代所面对的出口压力,还有3D时代产生的新问题需要解决。
中国3D电影发展的“内忧外患”
相比美国3D电影来势汹汹的攻城掠地,中国电影目前主要呈现的是一种追逐时髦的跟风现象。据美国知名数据研究机构 IHS公司公布的最新统计,中国成为世界第六大3D电影市场,且中国 3D电影票房占总票房的19.2%,中国电影人的一池春水被连连搅起,国产 3D影片扎堆上映。从最初号称中国内地首部 3D歌舞片《乐火男孩》,到被称为首部 3D华语功夫电影的古装大片《苏乞儿》,再到“亚洲首部全片 3D电影”——《魔侠传之唐吉可德》,以及一系列的 3D动画《齐天大圣前传》、《大闹天宫》等,这些影片都貌似为了抢 3D热潮,分食 3D技术带来的巨额效益,但影片本身并不成熟,中国电影跟风尝试 3D技术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与扎堆上映3D电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电影的惨淡票房。很多国产 3D电影都未能迈出国门,各种“首部”不得不面对一个悲惨的现实:中国3D电影在票房,截至去年年末,2011年国产3D电影累计票房不足5亿,其中约4亿是《龙门飞甲3D》一部电影贡献的,但是,与此同时在好莱坞这个份额已经达到50亿。
好在更多的优秀影视、动画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投入到了3D电影的制作当中。相关业内专家预计,五年内中国的3D电影将与传统电影平分天下。一部3D动画电影《兔侠传奇》已与英、法、俄、意、韩等 6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海外发行协议,创造了近30年来中国电影出口的最好成绩,也为国产3D电影国际化做出了一个好榜样。如此巨大的市场,不仅外国人看好,更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发展的机会,提高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增长潜力十分巨大。
中国3D电影没有“回头路”
既然选择了国际化,中国电影就进入了一个不但没有退路,而且更加激烈的竞争之中。除了传统2D电影市场国际劣势尚未完全吸收,3D电影市场又增添了新的挑战。
(一)缺乏核心技术与制作经验,“拿来主义”现象严重
卡梅隆在2012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兴奋地表示:“中国是一个巨大的观影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作为新兴电影市场,其原本的电影银幕基数不大,数字银幕都是全新安装而不是像美国那样对设备进行升级换代,因此放映商积极性更高,实施数字化、进行3D升级的阻力也较小。同时,中国观众对3D电影很有热情,因而对整个3D电影以及电影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力。
当前,我国电影数字化转换推进很快,数字银幕和3D立体银幕增长迅速。据统计,截至至2012年4月,我国已拥有2K数字银幕9658块,其中6770块支持3D立体放映,银幕数在全球排名第二。不过,相对于快速增长的数字银幕和3D立体银幕,我国在3D技术,特别是3D立体摄制技术研究与发展应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业内人士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我国3D摄制公司很多,但整体水平与国际上的一些制作团队还有较大差距。根本原因还在于,在此领域尚未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良性发展状态。比如,国内一些3D拍摄制作公司鲜有自己进行设备研发或者做出个性化调整的,基本属于“拿来主义”状态,在租用一些3D支架进行拍摄,对3D技术缺少应用研发。运用3D技术摄制的电影作品,很多都是地方宣传片或者特种电影,缺乏剧情。由于3D拍摄制作的故事片较少,难以提升3D和故事交互的水平。
在2D/3D格式转换方面,国内虽然已有不少公司进行了尝试,但是效果一般,由于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尚达不到卡梅隆这些国外团队的精细效果。此外,技术操作人员对人体视觉系统缺乏研究,对立体感受的研究不细致,而相关的院校和学术机构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没有能够深入。
(二)内容空洞,中国3D电影要补“文化”课
世界需要看到什么样的中国3D电影?中国3D电影如何才能赢得世界观众的认可?一部电影想要成功,编剧、导演、表演、制作、管理都很重要,还是那句老话,舍本逐末的纯粹追求3D技术效果而抛弃电影本身故事情节,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想法。可以说一部优秀的电影因为 3D技术的加入将更加添彩,而一部平庸的电影即使有了再好的 3D技术依然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全球 3D电影市场一热,电影制片人盲目跟风,为“3D”而“3D”,为“抢票房”而3D,导致电影的内容空洞无实,除去 3D技术没有一点观赏价值。对电影而言,始终故事、剧本才是灵魂所在。否则,就是 3D技术没有真正服务于内容叙事,没有从技术与内容叙事的深度结合的角度出发。中国 3D电影走出困境,除了技术上要快速发展外,还是要在电影故事本身下工夫。
中国3D电影首先要补“文化”课,这不仅是指电影表现的内容、传达的文化诉求,也是指整个电影文化生态的建设。中国立体视像产业联盟3D视觉创新中心秘书长、北京灵动力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胡骁先生在第九届C3DWorld论坛演讲中表示:“当下的中国3D电影创作过度娱乐化、题材同质化。中国3D电影不缺资金,电影银幕也以每天8块的速度在增长。但是我们没有一种主体的价值观,这不仅仅是电影人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生态的问题。”
小结:
3D电影时代已经不期而遇的到来,中国与美国已经就电影工业交流和电影文化发展等相关问题达成了部分协议。中国政府已经同意将在每年20部海外分账电影的配额之外再增加14部分账电影的名额,但必须是3D电影或者是IMAX电影,而其票房分账比例也将由此前的13%提高到25%。这也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海外优质3D电影有机会在中国的大银幕上与观众见面。这对于中国电影将产生一个怎样的新局面?中国电影人将如何应对?虽然中国电影没有完全准备好接受全球3D电影市场的挑战,但这个协议对中国电影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有压力才有动力,为了和好莱坞分账大片相竞争,也许会迅速逼迫片方和创作者提高国产3D电影的品质。
在“中国制造”遍布全球的今天,唯有文化艺术和高科技是中国无力输出的,而3D电影恰恰是这两者的结合。异军突起的 3D电影风潮对中国电影出口是机会也是挑战,给一向情况不容乐观的传统 2D电影市场开辟了一道新出路。把握好这次机会,积极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矛盾,施策得宜,定能改变目前中国电影出口的困局,赢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