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现场教学(右上图为制作3D手语动画)
随着我国3D产业的迅速发展,立体影像转换师这个职业已悄然诞生。刚刚在全国下线的3D版《泰坦尼克号》,就是从2D电影转换制作而成的,凸显了宏大壮观的视听效果和身临其境的感受,再次掀起了3D热潮。
在吉林省长春市一家传媒公司,就有二十几位能将普通视频转化成3D影像的立体影像转换师。这是个特别的团队,它的成员都是残疾人。
不输常人的艺术天分,作品让外国专家挑不出毛病
图像的处理精细程度和空间感,决定着3D影片的质量,也决定着企业能否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在吉林长春,有一支全部由残疾人组成的3D影像制作团队“光音之翼”,它的初创和成长更为不易。
短短一分钟的3D影像制作,需要整个团队的二十几个人每天工作8小时并连续工作一个星期左右。这样庞大的工作量,有时候常人也会觉得“压力山大”。
不过,据团队负责人王岩介绍,成员虽不像常人一样健全,但是艺术天分却不输于人,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超过常人的耐心和敬业精神。
“我喜欢电脑设计工作,在这里我能自食其力,感觉很体面。”26岁的张弛告诉记者,这个团队是去年成立的,成员主要来自吉林本地,以20多岁的年轻人为主。对于这个由残疾人组成的团队,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有听力障碍的队员,在培训过程中,只能通过看老师讲解的文字,靠自己的理解来掌握基本的操作知识。
在电脑前,40岁的赵亚香演示起从2D到3D的转换制作程序。首先对图像进行分层、勾线等操作处理,随后设计图像的空间感和立体效果,最后合成3D影像。
无论是接受培训,还是做项目,都不轻松。但是,这些残疾的3D影像转换师对这项工作投入了极大热情。赵亚香说,“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特别高兴,因为快乐也就忘记了辛苦。”
赵亚香给记者展示了她转换制作的第一部作品——一个94帧的动画片。“这个片子国外专家都没挑出毛病来。看着自己的作品得到认可,心里特别自豪。”赵亚香脸上泛着笑容。
收益率高达100%,但是规模小接不了大单子
如今,整个团队也开始逐渐打开市场,他们主要在开拓商务市场,制作广告片和各种展馆的视频短片等。王岩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接了一部广告片和一部宣传片两个小项目。该团队接下来将有可能接下韩国一部3D演唱会的制作项目。
然而,对于一个仅有20余人的团队,要想在市场的风浪中站稳阵脚,并不容易。王岩介绍,目前在国内从事这方面制作的团队非常少,规模也很小,往往就制约了团队的进一步发展。“光音之翼”曾经有过韩国3D电视剧制作的大订单,但是因为制作人员不够,根本无法在指定期限完工,所以他们不敢接活儿。
另一方面,由于团队正处于创业初期,没有大订单,也就意味着没有可观的收入,难以扩大规模。两方面的矛盾,使得该团队的发展处于一种“悬空”状态。王岩透露,他们将通过各种融资渠道,来扩大团队建设。当团队规模达到80到100人时,就有能力接受3D电影的制作订单了。
尽管起步阶段有些吃力,但是3D影像市场的高回报率让他们对前景充满期待。据介绍,这两个小项目令这个团队的收益率达到100%,而一部7分钟的3D影片订单,收益大概是50万元,一部3D电影的制作价格在1000万—2000万元之间。据王岩介绍,目前团队成员的基本工资是1000多元,另外根据项目的收益会有绩效。
立体电视试验频道开播、影院3D银幕数增长,市场空间大
从大环境来说,中国3D影像转换制作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3D核心技术体系基础薄弱,各种制作团队的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技术所限,一些公司用后期图像处理方法进行3D影像的制作,由于效果并不理想,往往被称为“伪3D”。这些都是3D影像转换所面临的困难。
为了掌握核心的3D转换制作技术,“光音之翼”与韩国公司合作,吸收先进的制作技术,同时接受对方的订单。今年3D版《泰坦尼克号》,经过转换制作成功上映,也让他们对3D影像转换技术的发展前景充满了希望。
王岩分析说,目前3D影像转换市场,小项目不多,大项目比较多。虽然3D影视发展迅速,但制作团队却没有随之成长起来,以至于很多大项目都积压在市场上,没有合适的团队去做。但是,随着今年1月1日中国立体电视试验频道开始试播,中国影院3D银幕的不断增多,内地3D电影正飞速发展,正如赵亚香所说,“3D影像的转换制作市场前景广阔,我们的团队也会在未来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将会大有作为。”